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288

道家养生(12)—《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思想-灯下问鬼 点上面 灯下问鬼 关注灯下术、问鬼术、养生法门、奇闻异事、不传秘术《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思想摘要:《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思想是两汉时期由道家经世治国向道教养生修炼转变的体现。它强调,天地万物,人最为贵,故圣人以治身养生为首务。在养生的原则和方法上,它认为,人的生活离不开精、气、神、形,所以养生应保持精、气、神、形的健全,做到固精守气安神;同时要根据道的规律,自然无为,神静不烦,捐情去欲。关键词:老子河上公章句;养生;贵生;原则;方法


道家养生(12)—《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思想-灯下问鬼

点上面 灯下问鬼 关注
灯下术、问鬼术、养生法门、奇闻异事、不传秘术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思想

摘要:《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思想是两汉时期由道家经世治国向道教养生修炼转变的体现。它强调,天地万物,人最为贵,故圣人以治身养生为首务。在养生的原则和方法上,它认为,人的生活离不开精、气、神、形,所以养生应保持精、气、神、形的健全,做到固精守气安神;同时要根据道的规律,自然无为,神静不烦,捐情去欲。
关键词:老子河上公章句;养生;贵生;原则;方法
《老子河上公章句》是道教的重要典籍,亦是东汉时期由道家向道教发展的代表性著作。其养生思想既是道家思想重心由经世治国向修身养性转变的体现,同时也是道家养生向道教养生修炼发展的体现,对后来道教的出现及其养生修炼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成书年代及基本思想
《老子河上公章句》相传为河上丈人或河上公所撰,但因历史上对河上公或河上丈人的生平记载很少,更没有对其注释老子《道德经》具体情况的记载,所以对其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等问题一直存在疑问,尤其是自唐代刘知几提出其为伪书以来,更是学者聚讼,各说不一,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未有定论。
事实上,对于《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作者,其伪托似乎得到了普遍的认同,问题不应很大;而对于其成书年代,概括起来则有三说:一为西汉说,二为东汉说,三为魏晋说。比较起来,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东汉说,事实上也只有东汉说较为合理。首先,其书既谈治国又谈治身,不大可能出现在黄老道家以经世治国为主旨的西汉时代,同时也不大可能是以虚无自然之玄论为特色的魏晋道家的作品,而它与道家由经世治国转向修身养性的东汉时代倒正相适合。其次,《老子河上公章句》已具有黄老神仙家言的特色,这正好与黄老道家在东汉时期的发展演变相吻合。在西汉时期,黄老道家与方仙道基本上是各有侧重,没有直接的联系,更没有将二者的思想和方法融合起来的作品出现。而到了东汉时期,由于道家对养身修性的追求的发展产生了与方仙道的融合倾向,而《老子河上公章句》正体现了这种倾向。而如果《老子河上公章句》是魏晋以后的著作,则又可能是直接用神仙思想和修炼方术来诠释《老子》,而不象现在那样主要反映的是一种黄老道家思想。可见,其为东汉作品无疑。
关于《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基本思想,它以注释老子《道德经》的方式,阐释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它认为,道无形无象,混沌未分,其动则化生精气,精气聚而成形,天地万物由此化生。道始生者为一,一生二即为精气,精与气聚合而成天地人之三,天地人共生万物。道散而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故天地宇宙由道而化生运行。然道又分为经术政教之道和自然养生之道,道神通广大,通行天地,贯穿人伦,其无所不入,无所不制,不管是治世还是治身,都应循道之本性,自然无为,虚寂清静,方能随其所愿,成就圆满。
二、《老子河上公章句》对人的认识
与老子《道德经》相比,《老子河上公章句》对人有了更明确的认识。首先,它认为天地万物人最为贵。它说:
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虚用第五》)
人乃天下之神物也。(《无为第二十九》)
既然人是天地间最宝贵的存在,所以对人来说,治身养生,维持人的生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它说:
人学治世,圣人学治身,守道真也。(《守微第六十四》)
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也。治身则天降神明,往来于己也。万民归往而不伤害,则国家安宁而致太平矣。治身不害神明,则身安而大寿也。(《仁德第三十五》)
可见治身就象圣人守大道以治世一样,它是符合道的要求和规律的,会有神明来助。如按道的规律去治身,不害神灵,人就能健康长寿。
其次,《老子河上公章句》指出了人与精、气、神、形的密切联系。它说:
人载魂魄之上得以生,当爱养之。言人能抱一,使不离于身,则长存。一者,道之所生,太和之精气也,故曰一。(《能为第十》)
人之所以生者,以有精神。(《爱己第七十二》)
人生含和气,抱精神,故柔弱也。战地雄鹰(《戒强第七十六》)
室中有人,恐其屋破坏;腹中有神,畏其形消亡。(《无用第十一》)
人死和气竭,精神亡。(《戒强第七十六》)
从上述论述可知,《老子河上公章句》认为,人身有精、有气、有神、有形,它们都是人生存所不可缺少的,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要维持人的生存,就必须使精气不离于身,神不离于形,保证精、气、神、形的健全。
此外,《老子河上公章句》还对人的神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并指出了它们与五脏的所藏关系。它说:
人能养神则不死,神谓五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成象第六》)
其所述与《内经》略有不同,后二《内经》为肾藏志,脾藏意。但都认为神由五脏所藏则是一致的。
三、《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原则
根据道的特性和人的构成特点,《老子河上公章句》提出了一系列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其养生的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两条:
第一,自然无为。
《老子河上公章句》认为,治身养生之道就是自然长生之道,它是比经世政教之道更能够体现道的本性的道,因而也更值得人们去学习奉行。道本虚寂自然无为,凡人为造作,有为彰显,皆有悖于道性,应予避免。它说:
圣学人所不能学。人学智诈,圣人学自然。(《守微第六十四》)
圣人欲人所不欲。人欲彰显,圣人欲伏光;人欲文饰,圣人欲质朴;人欲于色,圣人欲于德。(《守微第六十四》)
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为治。以有为治之,则败其质朴。(《无为第二十九》)
法道安静,无所施为也。(《论德第三十八》)
有为于事,废于自然;有为于义,废于仁德;有为于色,废于精神也。(《守微第六十四》)
可见,只有因循自然,无为顺道,才能养人性命,寿与天连。
第二、固精守气安神。
在《老子河上公章句》看来,人生存的最重要因素是人的精、气、神,所以要使人长存就必须固精守气安神,使精不泄,气不散,神不去,则人能够健康长寿。所以《老子河上公章句》指出:
治身者当爱精气而不为放逸。(《守道第五十九》)
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根不深则拔,蒂不坚则落,言当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守道第五十九》)
治身者爱气则身全。(《能为第十》)当湛然安静,故能长存不亡。(《无源第四》)
魂静志道不乱,魄安得寿延年。(《能为第十》)
四、《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方法
根据以上原则,《老子河上公章句》提出了不少具体的养生方法,但归纳起来则主要是两种,即虚静无为和守气呼吸。
1、虚静无为
虚静无为具体又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神静不烦。神静不烦就是保持精神的安静详和,不烦躁。神静不烦则能与形相守,而且心情平静则气和,气和则精固,故能长久。所以《老子河上公章句》说:
静谓根也。根安静柔弱,谦卑处下,故不复死也。言安静者,是谓复还性命使不死。复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归根第十六》)
治身当如雌牝,安静柔弱。(《能为第十》)
治身轻躁,则失其精。(《重德第二十六》)
治身躁疾,则失其精神。(《重德第二十六》)
治身烦则精散。(《居位第六十》)
人精神好安静,驰骋呼吸,精神散亡,故发狂也。(《检欲第十二》)
人当法地安静和柔,……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李芳雯。(《象元第二十五》)
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重德第二十六》)
第二,捐情去欲。《老子河上公章句》认为,“有名之物,尽有情欲”,(《圣德第三十二》)人禀五性六情,故有情有欲,且人处俗世,众人熙熙,情欲尤多。然而正是人之情欲的满足,引发人的各种有为之作,耗气伤神失精,使性元不固,命本受伤。《老子河上公章句》云:
嗜欲伤神,财多累身。(《运夷第九》)
贪淫好色,则伤精失明,……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人嗜于五味,则口亡,言失于道也。人精神好安静,驰骋呼吸,精神散亡,……(《检欲第十二》)
出生谓情欲出于五内,魂定魄静,故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臆,精劳神惑,故死。(《贵生第五十》)
正因为放纵情欲,满足无度,会使精气神耗散,危及生命,所以善养生者,当从而制之御之,除情节欲,道法无为,以保神明,获久长。《老子河上公章句》说:
治身则以大道制御情欲,不害精神也。(《反朴第二十八》)
治身者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归之。(《无用第十一》)
人能除情欲,却液味,清五藏,则神明居。(《虚用第五》)
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之门户也。(《体道第一》)
道人捐情去欲,五藏清静,至于虚极也。(《归根第十六》)
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则无所不施,无所不为也。(《忘知第四十八》)
夫唯独不厌精神之人,洗心濯垢,恬泊无欲,则精神居之不厌也。(《爱己第七十二》)
至于除情欲、法无为的具体方法,《老子河上公章句》说:
目不妄视,妄视则泄精于外。(《检欲第十二》)
甚谓贪淫声色,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去此三者,处中和,行无为,则天下自化。(《无为第二十九》)
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辩德第三十三)
圣人欲人所不欲。人欲彰显,圣人欲伏光;人欲文饰,圣人欲质朴;人欲于色,圣人欲于德。(《守微第五十四》)
人所以生者,以有精神。精神托空虚,喜清静,若饮食不节,忽道念色,邪僻满腹,为伐本厌神也。(《爱己第七十二》)
生死之类各有十三,谓九窍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舌不妄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贵生第五十》)
2、守气呼吸
《老子河上公章句》不仅通过对《道德经》“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经六章》)的注释明确了自老庄以来的呼吸吐纳养生法,而且还从元气的运动和守护的角度阐明了其机理。它说:
万物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与气通,故得久生也。(《道化第四十二》)
不死之道,在于玄牝。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清微,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人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于胃。五味浊辱,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出入人口,与地通,故口为牝也。根,元也。言口鼻之门,乃是通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也。(《成象第六》)
所以治身养生重要的就是要用口鼻来呼吸精气,使元气通达,元性得守。关于其方法,《老子河上公章句》说:
治身之天门,谓之鼻孔。开,谓喘息也。阖,谓呼吸也。(《能为第十》)
治身者呼吸精气,无令耳闻。(《能为第十》)
鼻口之门,乃是通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鼻口呼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成象第六》)

赞赏
道法自然,修道养德
长生为基,性命同修
发到朋友圈,朋友会更爱你!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所发布法术秘辛的图文消息,多为前人传下,修炼需谨慎。
本微信公众号所转载部分文章的图文消息,如非特别注明,均来源于互联网。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在微信公众号中留言,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微信公众号转载出于向广大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促进交流、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微信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广大读者认真鉴别。对使用本微信公众号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概不负任何责任。谢谢!
长按下方二维码,轻松关注!

觉得不错请点赞↓↓↓↓

全文详见:https://www.p66p.cn/4053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