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162

我们去了西藏禁区,5次跨越雅鲁藏布江……-贵州送变电有限责任公司青宁王后导读我们去了西藏禁区,5次跨越雅鲁藏布江陈元汐,没有周末和节假日??


我们去了西藏禁区,5次跨越雅鲁藏布江……-贵州送变电有限责任公司青宁王后

导读
我们去了西藏禁区,5次跨越雅鲁藏布江陈元汐,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经常工作至夜间。这里海拔高,氧气少,身后就是悬崖,为了确保安全,每走几十米就要歇息一下……这是南网青年在雪域高原援藏的真实故事。

藏中联网工程
藏中联网工程,这是一条穿越“世界屋脊”的电力天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复杂、最具建设挑战性的高原输变电工程,也是继青藏电力联网、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后又一项突破生命禁区、挑战生存极限的高原输变电工程。
2017年4月6日,藏中联网工程正式开工。祖国各地的电网建设大军汇集而来,奋战在平均海拔3750米的各施工现场。

来自南方电网贵州送变电公司的一群年轻人,也有幸加入到这支光荣的队伍里,承建了该工程拉萨至林芝段供电工程500千伏线路工程24标以及拉萨至林芝段供电工程林芝500千伏变——卧龙220千伏线路工程I标段,扎根在艰苦封闭的藏中联网施工一线。

在热烈庆祝共青团十八大胜利召开和贵州送变电有限责任公司成立60年之际,贵州送变电有限责任公司藏中联网工程寻访“最美青春足迹”一线青年员工风采展首度亮相,笔者也来到“西藏小江南”林芝朗县,探访雪域高原的“黔送铁军”。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许多没有到过西藏的人,是从这首《天路》开始了解和憧憬西藏的。西藏是人们心中的净土圣地猛男滚死队。然而美景往往伴随着天险,剧烈的高原反应、缺氧、复杂的地形、冰冻雨雪,都成了一道道横贯在援藏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为了能在极短时间内快速适应高海拔施工,贵州送变电公司抽调的电力员工均是工作作风优良、身体素质过硬、平均年龄34岁的年轻骨干虐妾。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平均海拔3750米的雪域高原,这支年轻的队伍仅用短短一年多时间,展现出优秀的管理水平、非凡的攻坚能力以及一丝不苟的专业态度,充分发扬“忠诚可靠、攻坚克难、用我必胜、舍家为业”的精神,在这一关系富民兴藏大局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战略工程留下了“最美青春足钱慧仪迹”。
他们,被称为“黔送铁军”。

管理先锋:重任在肩,聚力前行
哪个项目条件最艰苦,哪个项目工作最难搞,哪项技术最难攻克,公司都会第一时间找陈大。
2017年4月6日,藏中联网工程正式开工。南方电网“黔送铁军”也加入全国各地的电网建设大军,奋战在平均海拔3750米的各施工现场。
“新战役开始了!”项目经理陈大严肃的脸上写满了肩之重任,“在而立之年能为藏中联网工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我无怨无悔。”陈大的话里语间闪烁着“黔送铁军”的光荣和梦想,仿若那屹立在雪域高原之上的铁塔、银线,朴实无华,却铿锵坚定。

陈大,1982年生人,2007年大学毕业后,怀揣着为中国电力事业发展作贡献的宏伟梦想来到了贵州送变电有限责任公司。十年时光荏苒,他不忘初心,始终坚守在施工一线,足迹遍及云南、贵州、甘肃、新疆、西藏等地区。就是这个意气风发的“80后”,如今一肩双挑兼任藏中联网工程24标以及林芝500千伏变——卧龙220千伏线路工程I标段项目经理加藤美佳。
“贵州送变电哪个项目条件最艰苦,哪个项目工作最难搞,哪项技术最难攻克,公司都会第一时间找陈大。”提及陈大,藏中联网工程24标项目部办公室主任张劲竖起大拇指。

“人都得吃饭,须有人种田。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我们项目部是个年轻的团队,员工平均年龄虽然只有34岁,但是平均工龄有6、7年,我们可是正当年的青年员工。藏中联网工程施工任务比较重,本标段在放线施工跨越雅鲁藏布江的同时,还得跨越国道219,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挑战。为此,我们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和青年突击队,将责任、重托和力量赋予突击队。”陈大说。

医疗应急小组。
“这里海拔高,氧气少,登山会加剧高原反映。我们每个施工点都备有医疗应急小组,随时应对突发情况。”项目部安全员汪泉解释道,“为了确保安全,我们每走几十米就要歇息一下。”
据了解,这已不是“黔送铁军”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了。早在2010年7月,贵州送变电就承建了格尔木——拉萨±400千伏青藏直流联网工程第10标段,该标段是整条“电力天路”中海拔落差最大的一个标段,工作面海拔最高5300米,最低不足3000米,全长106千米,穿越20多千米的无人区。该工程荣获了“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

2011年3月,西藏“电力天路”组塔施工现场狂风肆虐。陈海 摄

技术骨干:舍家为业,勇攀高峰
朱磊在海拔3680米的L106塔位出现高原反应,差点晕倒。孩子出生时,他身在西藏,没能及时赶回家。
除了缺氧,队伍还要面临着复杂地形的考验。
笔者一行从朗县县城出发驱车去往海拔3515米的L106基塔。刺眼的紫外线强照下,我们艰难地行走在崎岖湿滑仅有半米宽的陡峭山路上,沿途地貌风化严重,不时有大小不一的石块滚落,还有许多带刺的低矮灌木丛和怪异锋利的石堆,手脚并用缓慢向上爬行,刚走几步就气喘吁吁、头晕目眩。
藏中联网工程(包24)上山的路线平均坡度都在50度以上,连站起来都很困难。加之又是松土,脚下稍不注意就会跌下深渊,从项目部到施工点,单边路程平均花费3个小时神秘男孩sp,爬山的难度可想而知。看着他们一个个如“猴子”般敏捷的爬山身影,难以想象他们曾经克服了怎样的困难。
项目部的技术骨干朱磊,就曾吃过登山的苦头。

朱磊攀登在近60度坡度且无路的山上。
藏中联网工程24标开工后,朱磊主动申请到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工作,而此时,他也逐渐成长为项目部的技术骨干。
在青藏高原工作最困难的就是克服高原反应,才到项目部第二天,朱磊就跟着同事登上了海拔3680米的L106塔位,站在山脚,一向不服输的他,向同事夸下海口:“登上山顶我们只歇一次!”
然而,刚刚向上爬了不到20米,山势变得陡峭,坡度到了50°左右,山上不像在贵州,基本没有植被,不能借助植被来保证平衡,这就需要费更大的力气来保持身体平衡,因为身后就是悬崖。每迈出一步都感觉费了很大的力,渐渐的就感觉到了呼吸困难,每上升一米,头就开始产生晕眩的状态。他才下意识的发现原来这就是所谓的“高原反应”。

当朱磊快要失去意识的时候,是同事拉了一把,将一瓶水递了过来。他晃了晃脑袋,找到了一个平缓一些可以休息的地方,倒了下来左左木希,大口的将水喝掉,又急促的喘气,慢慢的才有所恢复。
当同事劝他回去休息时,朱磊坚定地说:“这一坐山上有5基塔位,今天不全部走完,下次还是有别的同事再来,做了重复的事情,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我咬咬牙就熬过去了!”就这样半晕的状态madfan,他们坚持一起走完了5基塔位。

高山检查点。
来到西藏,对于他来说所有的东西熟悉却又陌生,因为输电线路施工基本都是大同小异,但他总是把新工程当成一个全新的开始。
拉萨至林芝段供电工程500千伏线路工程24标放线施工需要5次跨越雅鲁藏布江,这也是参建单位中跨越雅江次数最多的标段。加之跨越施工最大档距1501米,高差达567米,地形条件非常恶劣,且塔位垂直爬升高度800-1400米,施工难度很大。

安全交底。

防线检查。
为更好的完成此次施工任务,朱磊多次向项目经理陈大请教学习,经过多方面的磋商和现场复测,为线路成功跨越雅鲁藏布江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送电人,哪怕风雨兼程,也要坚守一线”,这是朱磊在前辈们身上学到的精神。但他更明白,在青藏高原工作除了必须接受大自然的考验外,还要经受“苦”与“乐”、“得”与“失”的考验,更要承受孤独与思念。

工作3年来,朱磊大部分时间是在施工一线度过的。
“想起来真是惭愧,在父母的再三催促下,我与妻子急匆匆地办理了结婚证。所有东西都是妻子准备的,在婚礼前三天才赶回家中试穿衣服,匆匆忙忙举办了婚礼。”
他回忆说,“还记得当时是24标基础转序验收,我婚后第五天就飞回了项目部,投入到迎检的准备工作中。不久后妻子怀孕,十月怀胎,我也只能是回到家中‘照顾’几天。就连快到妻子的预产期,我每次给她的答复就是‘过几天就回来了’。但还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孩子早产,身在西藏却不能及时的赶回家中。当参加完迎检工作赶回家中女儿已经降生了。”

朱磊和女儿。
有人曾问朱磊,是否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他是这样回答的:“我很喜欢汪国真的一首诗,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既然我选择了当一名送电工,就早已经做好了为电力事业奉献的准备!”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青藏高原”,值得用无悔的青春去攀登与征服。只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作支撑,我们终将站在最高峰。

初生牛犊:在青藏高原历练成长
90后张玉说:“基建行业虽然苦,但是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多一份坚持,就少一份遗憾。”

张玉,走出象牙塔后不久成为“黔送铁军”中的一员。来西藏以前,家人最担心的是他会出现“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什么?对于第一次来到高原的他毫无概念,直到有一天早晨洗漱时发现自己流鼻血了,刚好项目总工韦恒也在旁边洗漱,看到后说:“刚来西藏流鼻血很正常,适应了就好了。”
早上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工作就开始了。张玉每天要做的事情是那么的有规律,“洗漱、吃饭、去工地”。刚到项目部那几天,开始爬山他还感觉挺新鲜的,可爬了几天太累了,浑身疼小史可,就不想爬了。
后来得知项目部安全员汪泉每天爬山脚都浮肿了贾轶男,施工的每一基塔都留有他的足迹,身上、腿上到处都有爬山磕的伤时,这个90后的年轻小伙被震撼了,问汪泉为什么要坚持爬山,汪泉回答道:“只要有施工作业,就必须有安全员在旁监护,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确保工程安全有序进行。纵横四海电影”

张玉清晰地记得首登青藏高原是到15L116号塔进行铁塔组立施工学习。15L116号铁塔海拔位于3600米的高山上,塔高48米,自然条件恶劣郭铁人,高原含氧量低,天气反复异常,施工人员难以适应。经过1个小时的跋涉,来到了15L116号铁塔脚下,开始组塔工作。
“这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年有效工期仅有6个月。项目部在宝贵时间内抢施工进度,倒排工期,确保重要节点工程按期完成曹明伦。”项目总工韦恒告诉笔者。
中午1点,午饭时间到了。“每天能按时吃着班组送来的热乎乎的午餐,心里也暖暖的!”张玉说。但其实,为了抓紧完成施工任务,他们每天的午饭都是用索道运输至施工点的自热米饭,谈不上美味,但是管饱。

施工人员们席地而坐,一边高兴地用餐,午饭小憩10分钟后,大家又继续投入到余下的工作。张玉十分庆幸的是,有一个陪他一起并肩作战的24标团队。金容仙
项目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要让‘黔送铁军’的旗帜在藏区高高飘扬,把藏中联网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民心工程建设好。在施工现场,有很多次当地的藏族同胞,看到他们的辛苦,都会把自己种植的水果无偿的分给大家。每当看到他们淳朴的笑容,张玉觉得自己再怎么辛苦也是值得的。

2018年6月7日14时35分,随着最后一相导线走板成功通过全线海拔最高的4670米15L120塔位,藏中联网工程(包24)全线贯通。
“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是男人就得要担当,作为南网人唐本忠,基建行业虽然苦,但是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没有我,别人一样的会承担这些痛苦,所以,多一份坚持,就少一份遗憾。”张玉激动地说。

央视新闻直播间《点亮高原?直击藏中电力联网工程西藏:电力天路的大锅灶感受家乡味道》,介绍了贵州送变电关心参与藏中联网工程建设的工人生活,“金牌御厨”陈大姐做的酸汤鱼让人忆起家乡的味道。

美味可口的家乡菜。
项目部还为每位新进员工建立身体健康档案、做减轻高原恐惧的心理疏导,并从源头上把好饮食质量关让大家吃上可口饭菜,成立了“职工小家”搭建了休闲娱乐平台,让员工远离家乡也能在项目部找到回归家庭的温暖。
由于藏中联网工程线路长,施工难度大,这群可爱的年轻人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经常工作至夜间。不论休息还是工作,在办公室还是宿舍,大家都会认真分析总结当天的工作,每个人都希望将自己手头的工作做到尽可能的完美。尽管高原条件有所限制,但也磨灭不掉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这就是南网“黔送铁军”援藏的故事。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愿你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
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青春不息,奋斗不止,不负韶华,
成就最好的自己。
在此,也向所有藏中联网工程的
电网建设者们说一声:
“您辛苦了!”
(余云华 董学晶 龚婷婷 周萍)
来源:青春南网
全文详见:https://www.p66p.cn/3748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