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243

皇帝是三无人员?!-三张伦很多人看到这个标题后不以为然:皇帝是“三无人员”?开什么玩笑!如果皇帝是“三无人员”,那我来当这个“三无人员?


皇帝是三无人员?!-三张伦
很多人看到这个标题后不以为然:
皇帝是“三无人员”?
开什么玩笑!
如果皇帝是“三无人员”,那我来当这个“三无人员”好了。

世人都艳羡皇帝,
觉得当皇帝是一件极爽的事:
想干啥就干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所欲为。
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
但是在历史上,皇帝真实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
我的基本判断是,皇帝是一个“三无人员”。
首先,皇帝无退路。
当上了皇帝以后,不当行不行?不行。
只有死了,才能卸下皇帝的重担。
为什么当上了皇帝就要一条道走到黑,不能中途退出呢?
因为,皇帝的退路就是死路。

赤壁之战之前,鲁肃是怎么劝孙权的?
《资治通鉴》里的赤壁之战一节说,东吴内部争论如何应对曹操的招降?
“权起更衣”,鲁肃偷偷地过去拉住孙权说,所有东吴的人都可以投降曹操,但唯独你孙权不能投降。
为什么呢?
鲁肃说,像我这样的人投降曹操,混个十几二十年也能混个太守、知县,出有马、入有餐,生活还是有保障的。但是你孙权投降了以后,你是南面称孤的人,你到了曹操那边,还会有现在的地位和状态吗?不会!你连性命都可能保不住。
皇帝没有退路这一点,我们从那些禅让皇位的皇帝的命运中看得最清楚。
皇帝一旦禅位了,遭遇都非常悲惨。
为什么呢?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北宋的天下是从后周皇帝柴宗训手里夺过来的,柴宗训禅让皇位后被封为郑王。
柴宗训禅让后,20岁就死了。
他的兄弟不是死在他前面,就是下落不明。
虽然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降封为郑国公,但他这一支很快绝后了。
郑国公转封给了大臣富弼。
赵匡胤受禅后,给柴家颁了丹书铁券。
所谓铁卷丹书,就是在一块铁板上刻了很多金字,列明了可以“免死”等等优待。
在很多影视戏剧作品中这个就是“免死金牌”。用铁来造,表明承诺坚硬如铁;用金来刻,表面承诺是金口玉言。
可是,“承诺”救不了禅位皇室的命运。
他们不是被毒死、杀死、闷死,就是死因不明、下落不明。
中国历史上只有少数几个禅让皇位的皇帝得以善终,多数都死于非命。
汉献帝是有信史记载的,第一个禅位的皇帝,也是少数几个得以善终的皇帝之一。
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曹丕后,虽然被囚禁但是并没有被处死。
魏晋南北朝流行禅让这套把戏,一开始的两个皇帝,汉献帝刘协和曹魏的末代皇帝曹奂,退位后虽然没有自由,但都是正常死亡的。
到了晋朝,末代皇帝司马德文,禅位当年就被杀死了。

这个司马德文,本来是当不了皇帝的。
准备篡位的刘裕因为民间谶语说“昌明之后尚有二帝”,为了凑足这两个皇帝,准备先杀在位的晋安帝司马德宗,再立一个皇帝让位给自己23岁女毒枭。
晋安帝司马德宗是个白痴,他不辨寒暑、不知冷热巫道杀神。天上下雪,他跑出来大喊大叫:“下面粉了,下面粉了!”
弟弟司马德文为了防止哥哥遭遇不测,一直陪在他左右。
吃饭睡觉,兄弟俩都不分开。
刘裕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一天,司马德文生病了,离开司马德宗去治病。
刘裕的亲信马上找了件衣服,勒死了晋安帝司马德宗。
接着,刘裕逼养病的司马德文继位称帝,一年后就逼他禅位给自己。
司马德文退位后,被软禁在一座小院子里。
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
那种知道自己马上要死,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死的感觉,最恐惧,最难熬。
司马德文就生活在这种恐惧中。
他的身边只有褚皇后陪着他。
夫妻两人相依为命,亲手洗衣做饭,形影不离,防止刺客加害。
一天,刘裕派褚皇后的哥哥来走亲戚,褚皇后出外相见。
她刚走,刺客就翻墙潜入司马德文房间,把毒酒递到他面前,逼他服毒。
司马德文摇头说:“佛曰:人凡自杀,转世不能再投人胎。”
刺客等不及了,聚变核心拿起床上的被子,捂住司马德文的脸,用力扼死他。
此时距离他退位不到三个月。
比他晚一百年的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也是个信佛的皇帝,也是被迫禅位的皇帝。
他退位后,躲避在佛寺中。
权臣尔朱兆就派人在佛前杀了元子攸。
临死之前,元子攸在佛前许愿:“愿生生世世不再生在帝王家雏菊三原色。”
死时年仅24岁。
与元子攸类似的感叹,顺治皇帝发过:“我本西方一纳子,为何落入帝王家?”
崇祯皇帝也发过:“何苦生在帝王家?”
当然,他们两位的情境,和司马德文、元子攸的不尽相同。
但是,这几位皇帝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那就是当皇帝难,当皇帝没有退路。
当然了,有人说:“你说得不对,三国里面的刘禅,当了俘虏还能在晋朝乐不思蜀。可见,皇帝下台后日子还是很好的。”
的确,刘禅亡国后得以善终,天天歌舞美女,小日子过得不错。
有一天,司马昭邀请刘禅参加一个歌舞饭局,看刘禅欣赏得津津有味,就问他:“小刘啊极品瞳术,颇思蜀否?”
刘禅回答:“此间乐赵晗煎熬,不思蜀。”司马昭大笑。

郤正是前蜀汉的大臣,就偷偷对刘禅说:“如果司马大王再问主公这样的问题,您应该回答‘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要闭上眼睛,表现出悲伤思念的样子。”
果然,一会司马昭又问他想念蜀国吗,刘禅就照郤正说的做的。
司马昭问:“你这话艾茹,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啊!”
刘禅吃惊地回答:“你怎么知道?”
这一下,不仅司马昭笑了,在场的所有人都笑了。
恰恰是刘禅“乐不思蜀”,才救了他的命。
司马昭曾对亲信们说,刘禅这个白痴,即使诸葛亮再世,也救不了他。
对于白痴弱智,根本就没有杀他的必要,还不如好吃好喝地养着,来表现新政权的“宽宏大度”。
如果刘禅不这么表现,而是像南唐李煜那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第二天就被毒死了。
第二,皇帝无闲暇。
皇帝这份工作是终身制,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工作量极大。
随着君主专制的程度越来越高六岁小狂仙,皇帝要处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事无大小,俱决于皇”。
天下的事情皇帝都得管,否则就可能有疏漏,皇权就可能被削弱。
中国历史总的趋势,是皇帝的工作量越来越大。
除非是工作狂人加工作超人,一般人是承受不了皇帝这种终身、高强度工作的。
纸张发明之前,文字是写在竹简上。
据说,汉武帝一天要处理二百五十斤的竹简。
有很多涉及机密事情的竹简不能让别人动手,他必须自己抱来抱去,这是一项很大的体力劳动,更不要说他还要读完做出判断。
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皇帝很高兴,封蔡伦为侯。
我觉得,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蔡伦发明的纸张,能极大地减轻皇帝的工作强度——皇帝不用再去搬竹简了。
但是后来,大臣的字写得是越来越多。
先秦的古汉语很精炼,几个字就能表达很多意思。
后来,同样的意思,需要使用的文字越来越多。
到了清朝,皇帝批阅奏章,阅读量比汉武帝要多得多了。

雍正皇帝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到了早上五六点钟又要起来上朝。
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二十个小时,全年几乎没有闲暇。
除了批阅奏章,他还要接见大臣、出席庆典等等李润祺,要想完成这些工作就必须成为一个超人。
当然了,皇帝也可以不做这些事,不过,那样他就成了不理朝政的昏君,他的江山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皇权、工作和各种政治需求,把专制帝王压得喘不过气来。
即使是吃饭,对于皇帝来说也并不是一种享受。
皇帝吃的不是饭菜,而是政治。

在影视作品当中,御膳很好看,能摆满整整一间屋子。
但是大家想想,如果皇帝和大臣一起吃饭,他是吃不了几口的白二少。
因为大臣们参加御膳,首先得行礼,各种的繁文缛节。
皇帝就得端着架子受礼。
晚清官员何德刚,退休后写了一本笔记,记述了自己参加御膳的经历。
在他看来,参加御膳就是遭罪,因为他不断地被礼仪官所引导着磕头、起身、再磕头,期间还有大量的文艺演出。
文艺演出的时候,君臣都不能只顾着吃。
所以,整个御膳,与其说是吃饭,不如说是一种政治仪式。
其次,大臣参加御膳,都想借机跟皇帝套近乎,或明或暗传递各种信息。
皇帝就要分析、处理大臣传递的信息,基本就吃不了饭了。
中国式饭局是很劳心劳神的,饭局越大越劳心劳神。
当然了,在没有大规模饭局的时候,皇帝可以一个人吃饭。
但是,御膳房的工作就是全天候的把饭菜给皇帝准备着,让皇帝随时可以吃上饭,而且是吃上满满一屋子的饭。
所以李幼斌前妻,绝大多数的菜,不是现做的,而是类似于“蒸碗”。或者干脆就是反复热了很多回的冷菜冷饭。只有少数摆放在皇帝面前一两张桌子的菜肴,才是新鲜的。
于是,离皇帝比较远的饭菜可能都坏了,都馊了,只是摆在那里,更多的是一种象征。
就算皇帝一个人吃饭,他也不能不管不顾,因为太后、太妃、皇后、皇妃都会送一些自己宫里小灶做的小菜,孝敬皇上,联络感情。
皇帝把这些小灶小菜,每样只夹一筷子,差不多就吃饱了。
皇帝连吃饭都不能落个自由、清静。
第三,皇帝无保障。
全天下的财富不都是皇帝的吗?全天下的军队不都在保护他吗?皇帝怎么可能无保障呢?
明朝紫禁城的西华门门口,常年备着几匹快马,还有兵器。
兵器里有快刀长矛,还有已经上了弦的弓弩。
有一位明朝皇帝有一次注意到了,就问禁卫军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是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立下的规矩:子孙后代要居安思危,随时准备“跑路”。
搞得像黑社会老大一样。
皇帝时时刻刻都生活在这种威胁之下刘秋莲,他能有什么保障呢?
普通老百姓可以向官府要保障,大臣可以向皇帝要保障,但是皇帝找谁要保障去?
皇帝的身家性命,完全来源于他的权力是否稳固?
皇权控制的资源有多少,皇帝的保障就有多少。
东汉末年,汉献帝四处飘零,必须自己去挖野菜吃。优瓦夏
他的生活能有什么保障?
皇帝只有不断地和天斗、和地斗、和人斗,在斗争当中巩固皇权,他才有安全,有享受。
所以,皇帝没有朋友、没有亲情、没有保障,只有永恒的斗争。
无退路、无闲暇、无保障的“三无生活”,有的只是工作、威胁和斗争,一般人都受不了。
历史上把皇帝这份工作做得出色的“明君圣主”,都不是一般人,都是工作狂、偏执狂和孤独一生的可怜人。
而一般人不幸当了皇帝,不是被逼成不理朝政的昏君,就是精神错乱,被历史书写为暴君。
明武宗正德皇帝和明世宗嘉靖皇帝,是正常人被皇权压垮的典型例子。

正德皇帝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伙子。
他喜欢爬树打猎,追求新鲜好奇的事物,就是不喜欢按部就班地天天上朝、批奏章——十几岁的小伙子都这样。
他化名“朱寿”龚淑均,接着任命朱寿为大将军,要出塞去。大臣们纷纷反对,因为朱寿这个人子虚乌有,因为明朝没有大将军这个职务,因为皇帝不能离开北京,所以大臣们反对,也没错。
没办法,正德皇帝只能呆在紫禁城里,和太监们打打闹闹。
可是,在传统史书里,这样的皇帝不是昏君是什么?
好不容易在南方发生了宁王反叛,正德皇帝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御驾亲征了。
可是刚走过卢沟桥,正德皇帝突然想起爱妃没跟来,在千军万马中调转方向,去接心爱的女人。
这又是沉迷于爱情的小伙子的典型做派,在大臣们看来又是典型的昏君表现。

正德皇帝好动,嘉靖皇帝爱静。
他什么事情都不做,就好做一件事情:炼丹吃药诛仙后续!
嘉靖皇帝躲在紫禁城里,二十几年不上朝东宫西略。(不过话说回来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明朝还是照转无误。)
嘉靖刚当皇帝的时候,也是年轻好动。
因为正德皇帝没有子嗣,堂弟嘉靖皇帝以藩王的身份入主紫禁城,他想追封生父为皇,尊生母为皇太后,结果遭到了朝野大臣集体反对,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礼仪之争”。
通过这件事情,嘉靖皇帝认识到了皇权条条框框的厉害,内心非常逆反,干脆躲进小楼成一统,躲进紫禁城自我逃避。
这一躲就是一辈子。
正德皇帝、嘉靖皇帝如果只是普通老百姓,他们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把他们摆到皇帝的位置上孔垂燊,就大不一样了。
正德皇帝是一个个性张扬、追求自由的小伙子,但是按照皇帝的标准评价,他就是一个暴君。
嘉靖皇帝是追求内在、自我完善的邻家大叔,但是以皇帝的标准来看他就是一个昏君。
看完这些,你还想当皇帝吗?

长按二维码添加关注
全文详见:https://www.p66p.cn/3366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