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153

盘点一下过时的汽车知识,车叔已经准备好被骂了-广西车圈 昨天的推文丧尸爱软妹,车叔说发现很多人对于很多车子的认知绿茵锋神,都是从很久以前


盘点一下过时的汽车知识,车叔已经准备好被骂了-广西车圈


昨天的推文丧尸爱软妹,车叔说发现很多人对于很多车子的认知绿茵锋神,都是从很久以前流传下来的,早就不适用于现在的情况了,想看的点个赞。结果貌似大家还真的挺想看的。
好吧,那车叔就写。不过丑话说前头,很多知识点是颠覆许多人的一贯认知的,特别是安全性方面。毕竟国内的用车环境还属于初级社会,汽车是大件,很多人真的是心疼车皮胜过心疼自己劫精女,所以……车叔已经准备好被人骂了。
1 汽车磨合期必须慢慢开池承俊优瓦夏 ,慢慢踩油
车叔很负责任地说,其实汽车真的有磨合期。但是按照国内的交通法规和大家的开车习惯,基本上你把车开到换车的时候,你都还属于磨合期私营企业劳动合同。
咩意思?首先我们要知道磨合期的存在,是出于很早以前,车子的零件制造精度不高,可能就有毛边或者润滑脂润滑不均匀的情况,所以在这个期限内不要对车子太狠,等到零件都“磨合”好了,你再放心大胆地去开。
现代的造车工艺大幅度提高了,对磨合期的要求也大幅度地降低了,很多“磨合期的要求”已经超出国内的日常用车标准。只要不激烈驾驶,就可以了。
但是,这个「激烈驾驶」的度在哪里?有的车说明书上有,车叔找了个宝马3系的说明书来,里面关于磨合期的内容提到了大家平时所说的转速和车速要求:

……2000公里以内,转速不要超过4500转,车速不要高于160km/h卫岗天天订。这个要求,大多数的车主开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达到。
当然了,各个厂商的标准不同,宝马3系的这个标准不一定适用所有车型,有的国产车对磨合期的要求是不超过100km/h。所以说明书是个好东西,大家买了车以后还是多看看好。
2车子没有后防撞钢梁就是车商减配漠视生命
这个内容即便到了现在,还在网上一搜就随处可见。为什么德系美系车有后防撞梁,日系车没有?因为上世纪70年代美国推出的一项法律(安全标准215号文件)中规定,车辆在低速碰撞的情况下外观必须不变形。而后保险杠能保持外观不变形,汽车厂家才推出的后防撞梁,跟安全性没有一点关系,这项法案是美国保险公司在背后推动的,因为变形越小保险公司就越有利可图。
所以在日本本土的车压根就没有这个东西,非要被说是偷工减料了,实际上为了满足国内消费的心理需求,很多日系车还被迫加装了,比如锐志和飞度。

防撞梁属于横梁,懂力学的人知道,车在碰撞时大部分的力作用在纵梁,横梁并不能提供多少缓冲或者吸能作用。有后防撞梁只能减轻低速撞击时的损伤,最大的意义其实就是小损伤维修的时候省点钱,高速碰撞的时候屁用没有。新宝来也是没有后防撞钢梁,在国内简直被骂成狗。
很多人会问,那前防撞梁是干什么的?那是用来固定和连接车头两根纵梁,保证两根纵梁不会在碰撞时偏移散架用的。而车身后方因为没有发动机等等一堆部件是有很多横梁结构的,加装后防撞梁对安全性并没有提升,除了增加重量,也就是心理作用大于实际作用。
3原地热车到底要不要?
昨天已经说了涡轮车不需要热车,那自吸车呢?身边很多十几二十几年的老司机经常说:“这车一定得原地热车再走!怎么也得等转速掉下来,车子彻底暖机了再走,三两分钟不嫌少,十来分钟也没事!”
拜托,那是化油器的时代啦。20多年前,国内汽车采用的是化油器发动机,在达到工作温度之前,燃油雾化不好,供油系统往往不能正常工作,这时候如果勉强行驶,会出现转速不稳、熄火等不正常现象,必须等发动机暖机以后才可以行驶。这也就是热车一说的起源。
而现在都已经燃油喷射系统和三元催化的时代了,2001年全国范围内就已经停止销售化油器汽车。电脑控制的喷油嘴不仅喷油精确,燃油雾化程度也大大改善,原地热车这种事情早就不需要了,真要热车的话,起步后从停车场出来开到马路上的距离也都差不多了。
4 独立悬挂真的就要比板车悬挂好魔女的赎罪?
车叔有个朋友是开大奔的,跟车叔聊天的时候经常嘲笑法系车还在用祖传扭力梁,也就是非独立悬挂,我们俗称板车悬挂,以前大多出现在皮卡车、面包车一类车型上。而平时车商在宣传的时候也总是强调自己的车子是独立悬挂,似乎板车悬挂已经过时了。
非也热爱生命的人,非也。独立悬挂和板车悬挂,只能说各有各好处。法国车也可以把祖传扭力梁调得操控很犀利,这就要看车厂的技术是否过硬了。
很多日系车也会用到板车悬挂,道理也是这种悬挂本身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谓经济实用,而在操控和舒适性上面也不会差太多,完全是看调校。不然你想想为什么富豪标配加价的丰田埃尔法还在用扭力梁悬挂?车叔也没见到谁说埃尔法舒适性不好啊。

5 一碰就变形溃缩的车就是安全性不好,不变形的车才是好车
很多人都经常看一些碰撞图,看到哪辆碎得比较惨烈就觉得哪辆质量不好。特别是日系车,经常一碰,车身包围就掉。于是很多人说,日系车质量真不好。
这个观点大概最早应该是以前的人看车子,都喜欢去按一下车身铁皮,觉得按凹了就是质量差,按不动的就是质量好。
先给大家看两张图,宝马X3追尾传祺GS8:


图中可见X3车头变形严重,GS8屁股似乎没事。以此可以证明GS8质量比X3好吗?
非也,非也。图中很明显可以看到,X3的前防撞梁一点变形都没有,车身结构没有受到影响,碎掉的都是车身覆盖件。
好的安全性,应该是碰撞时前后结构溃缩吸收能量,保护A/B/C柱的乘员空间。只要乘员空间不变形,那就是对乘员最大的保护。要是车身完全不变形,碰撞的力度就全被车内乘员承受去了。
这个就是著名的“安全车身结构”理念,是上世纪50年代奔驰提出来的,设计牢固的乘员舱,然后用可以溃缩的前后结构来吸收碰撞能量。而除了车身结构外,车子外面的覆盖蒙皮就是塑料和薄铁片我爱返寻味。为安全考虑,车子的某些地方该薄必须薄,比如发动机盖的蒙皮会更薄一些胡文婧,以保护被撞到的行人。

想想,把一个鸡蛋包在几层餐巾纸里的保护性好,还是把一个鸡蛋包在铁块里的保护性好?人命可比车子重要多了。大家记住,衡量一个人耐不耐打是看骨头,不是看皮厚。
6 德系美系车重更安全,日系韩系车轻不安全
这个说法都不知道是从哪年开始流传的了。事实上是现在所有的车都在讲求轻量化,车身重反而会使得操控极限和制动性能下降,而且费油。
车子是否安全,其实是看材料的强度,而不是看材料的重量。现代还用车重来夸安全性的,更有可能是轻量化做得不够,甚至是材料强度不够蝇香,所以只能做得更粗壮。想想豪华车整天说的全铝车身,难道他们减轻了重量就牺牲了安全性?
而德美系车真的比日韩系车重吗?现在同级别的车里,德美系车有可能比日韩系车更轻。比如A级车里的标杆高尔夫,比同级别绝大多数对手都还要轻很多。而即便是十年前法医庶女,2005年的同级车型,丰田凯美瑞(当时还叫做佳美)2.4是1520公斤,大众帕萨特2.0FSI是1418公斤,谁轻谁重呢全真门徒。

7豪车上装了减速玻璃?
早些年的时候,经常能听到一个叫作“减速玻璃”的东西,都是一些经销商或者老司机在说,我的车子装了减速玻璃,你看到的速度比实际的速度要慢,降低你的速度感,安全性大大提高。反正是各种夸,现在还说这个的是比较少了,早些年比较多。
认真一点去想就会发现,不对啊,我看到的和实际的不一样,那不是更危险吗?是不是利用超级引力场改变空间曲率从而降低了真空光速啊?……
事实上减速玻璃这东西压根不存在的。坐车的时候的速度感,跟车辆的平稳、人的视角远近、还有车内噪音等等方面有关,真不是什么玻璃能解决得了的。“减速玻璃”这个名称,其实是因为曾经国产的汽车玻璃不均匀,经常会有棱柱,使得车窗外的景物看起来跑得飞快。后来改革开放,这些开国产车的司机开上玻璃平整的进口车后发现速度感被减弱了,误认为这是一种玻璃技术,以讹传讹就产生了“减速玻璃”这个说法。
所以以后谁再跟你提这个东西,一巴掌拍过去就得了。

8车门上能站人越多表示安全性越好?
这个事情在前两年比较火爆,就是突然有一段时间,“车门上能站几个人”的照片突然在网上火起来了铁鹰行动,很多车商以此来夸自己车身质量好。这个概念大概来源于多年以前,许多老司机喜欢大力关门,或者大力摇晃车门,来证明自己的车子安全质量好吧。


但是,但是,车叔糊涂了。车门能扛多少力道,这个完全取决于车门铰链,跟车子质量又有啥关系了?车门铰链也就是车门合页,跟家里的大门合页一样起到连接车门和车身的作用,仅此而已。而常见的家用轿车车门铰链大多分为铸造式铰链和冲压式铰链。
铸造铰链看起来比冲压铰链更为皮实,其承重能力确也相对高一些,所以很多人又在说,冲压铰链的车门抗撞击能力令人担忧了。

是这样吗?国家在车门的连接件上是有强制规定的,车门铰链应满足“能承受11110N的纵向载荷和9000N的横向载荷而不得脱开”的要求才算合格,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车门上可以承受1.132吨的重量,几乎都是一台飞度了。几个人踩上去只能算小意思。
而车门铰链也并不会影响“车门抗撞击能力”。前面也说了,这东西就是一个连接件,侧面碰撞的安全是和车门内的防撞梁、车身B柱才有直接的关系。在现实里我们也很少见到因为侧面撞击,把铰链弄断了的情景依媛奈绪。
车叔说:
暂时只想起那么多,就先写那么多吧。其实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雷凯投资,只是很多人不信而已……
END
全文详见:https://www.p66p.cn/2611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