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199

游记|张掖大佛寺所见经藏-尼山学堂 本期作者|吴雪菡张掖大佛寺所见经藏一御赐北藏《永乐北藏》全称《大明三藏圣教北藏》梁周洋,简称《北藏》


游记|张掖大佛寺所见经藏-尼山学堂

本期作者|吴雪菡
张掖大佛寺所见经藏

御赐北藏

《永乐北藏》全称《大明三藏圣教北藏》梁周洋,简称《北藏》,明代宫廷刻本大藏经,永乐十九年(1421年)开雕于北京,至正统五年(1440)年完成。英宗皇帝敕赐甘州卧佛寺一部东吴人才热线。《北藏》共收入经书1621部孙雅君,共计6361卷,分作631函,千字文编序张悉妮,自天至石,每版分五半页,每半页为五行,每行共十七字,折装成卷。现存的《北藏》经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据说大佛寺中颁赐圣旨犹存。
上图为永乐北藏本《大唐西域记》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上图为永乐北藏本《大唐西域记》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金书《大般若经》

明正统六年(1441)御赐《北藏》的首部《大般若经》初到甘州之际,正值钦差镇守甘肃等处总兵。御马监太监兼尚宝监太监王贵驻甘州,他也是宫廷佛教法师情深到来生,法名朵尔只省巴。为了“上以图报列圣宠赐之洪恩,下以孝贤资宗祖栽培之厚德,更觊显考昭勇将军王公、显妣吴氏太淑人由乎善利,泛慈航登彼岸于菩提,次及己躬雪(衍心),尤增福寿于景运。”于是汇集名士,以绀青纸为经本,以泥金书来写,裁绫锦以装潢,于正统七年(1442)完成玉素利。该经长期被尊为镇寺法宝。共五部分:第一部分:曼陀罗画像,释迦摩尼坛城为中心,周围十方众佛共108尊,中间功德碑“皇帝万岁万万岁”感谢皇帝御赐北藏。晦涩字注通假字。正文以银泥书写,凡遇到“佛”“世尊”等皆描红,封面为龙纹,一卷为全龙。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五大部金经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五月,甘州左卫僧纲司督如松,署寺督纲藏卜省吉,号召当地信教官弁和群众捐资助造金书五大部佛经《华严经》《涅经》《报恩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心地观经》,该经书仿金书《大般若经》而造,唯纸质、工艺稍逊宅女丹药师,核定每卷成本用银二两王嘉儒,凡捐资者,署名于卷尾。
金书五大部经目录及壳套
(前三者之关系为“二抄一,三抄二”)



明清经版

大佛寺藏有明清两代经版八百余块,其规格不尽相同,内容丰富多彩,书法工整,图像线条细密匀称,刀法娴熟,现存经版有“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童子经”“观世音菩萨大悲咒”等零本佛经,图像有阿弥陀佛、菩萨度童子、说法图、韦陀像等等,俱是精品。


刊刻佛经

虽然宋代即发明活字印刷,然直至清代,佛经印刷仍以整块木板或石版刊印为主熊井友理奈,刻印整页经文经过折叠黏连,再装订成册。早在明万历年间,福原爱弘仁寺已开始在大佛殿北侧的金塔殿刊刻经版,印刷流通,清顺治十年(1653年)弘仁寺组织僧信至凉州罗什寺补造佛经时,请来河南的刻经工匠,他们以甘州本地的梨木为材料,板子双面刨光后,反贴上写有经文或佛画的纸张,再刊刻成版。



手抄佛经

光绪十七年翰林院学士编修先生手抄观世音菩萨首经,历时13天完成吴数德。泥金小楷,赏心悦目。

附录两篇

杜师车上谈经藏小记

1
张掖大佛寺所藏之《永乐北藏》前有《洪武南藏》,之所以有《南藏》则是因为明代迁都之后南京仍保有部分都城职能,如“国子监”南京也有,称“南监”。可惜《洪武南藏》经版刻好未几即遭火焚,于四川某庙发现一部(查为1934年于四川省崇庆县上古寺)后移存四川省图书馆,弥足珍贵。北大东语系的何幼澄曾编写过《洪武南藏》的简目,四川省图书馆以复写纸抄写。
2
《永乐南藏》较为常见,因为当时经坊获得准许经办刻印经书(可根据资金提供不同规格、装潢)。经书上往往盖有墨记“XX书坊”,这种传统自宋即有沧海桑田造句,应当注意只是印刷者而非刻板者。《永乐南藏》不同经册的经底、经面的绢布面料非同一种颜色黎美娴近照,类似于“百衲衣”。
花花绿绿的《永乐南藏》,题签下端为千字文编号
感谢孔网供图
3
凡是有千字文编号之经书,皆由大部大藏经中拆出拾人牙慧造句,而佛经使用千字文编号大抵从《开元释教录》开始。有些佛经部头较小,多种汇编为一卷,如目录中所记“六经同卷”;有些佛经部头较大,便分好几册来编录,如分天一天二。《永乐北藏》著录大约1600种佛经,金默玉相比《永乐南藏》字大,《北藏》的每折五行十七字行款很有特色。相同佛经在不同经藏中千字文编号不同,可据此逆推属经本属于何种藏本,可参看童玮的《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金喜庆。
图为《永乐北藏》目录卷第二,千字文编号“作”至“用”字
可见《佛说鸯崛摩经》下注“六经同卷”
4
宋代以前基本都是卷轴装帧的书写本,现知最早的经藏刊刻是北宋初年的《开宝藏》,留世较少,已整理影印为《开宝遗珍》一书。自宋《开宝藏》开始李初熙,历朝历代皆不止刊刻一部大藏经,明朝末年有《嘉兴藏》,由于为线装,装订方式不同于一般经藏的经折装,故称《方册藏》。又有金代卷轴装的《赵成金藏》。清代有《龙藏》(全称《乾隆版大藏经》)。日本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内容较为全面,收入藏外如敦煌卷子所出佛经。
5
关于《中华大藏经》:北京国家图书馆的李际宁先生熟悉佛教版本,师从方广锠。方先生1978年文化大革命后考入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研究生紫恒逍遥仙,师从任继愈。而任先生的贡献是重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宗教研究所,并主持整理《中华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版本上以《赵成经藏》为底本,以其破旧难识别,便以《高丽藏》(前身为《辽藏》)补全。



卧佛殿之古建浅说

张掖大佛寺历来仅所藏经藏与卧佛泥塑为人所看重,实则卧佛殿之古建可与其并称为“三宝”。其建筑价值与建筑风格无一不可称“绝色”。
张掖大佛寺卧佛殿面阔九间,进深七间,重檐歇山顶,当保留西夏永安元年(1098)原构。建筑外形宏伟壮阔又不失纤巧绮丽,比例优雅,细节精美,绝对堪称中国现存木构古建中的精品,只可惜“养在深闺人未识”庄户刁,还希望“一朝选在君王侧”波段选股王。
1、特点一:减柱法。
符合宋辽之际“减柱法”的大殿构建特色,通过减少部分内柱增加建筑的室内空间。相似例子可参看建于金大定八年(1068年)的晋祠圣母殿。
2、特点二:藏式构件。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原名迦叶如来寺。而西夏王朝是由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党项民族所建,其建筑构建不免有藏式建筑特色。
藏式建筑的门楣特色是以一层或两层的短椽层层挑出,伸于墙体外,俗称“飞子木”。卧佛殿门楣的上层椽木削为楔子形,明显具有藏式特色。
藏式建筑的木雕彩绘以繁复精丽为主要特色,题材主要为七珍八宝,莲瓣云纹,卧佛殿门框上的纹饰属于典型的藏式装饰构件。
中国古建历经唐代的豪劲成熟后在宋代臻于完美醇和,卧佛殿可为一证。最后以卧佛殿的妙联作结,这千里跋涉再无他联可与之媲美:
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
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张灯结彩造句。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文 | 吴雪菡
编辑|刘紫藤


全文详见:https://www.p66p.cn/2540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