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231

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北运河今昔 关注“北运河今昔”,细品岁月静好。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 作为贯通南北的唯一航道, 实际上成为当时南北?


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北运河今昔

关注“北运河今昔”,细品岁月静好。
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 作为贯通南北的唯一航道, 实际上成为当时南北物资交流的大动脉。特别是明中叶直至清中叶的三四百年间, 运河的商品流通量远远超过其漕粮运输量, 它在全国商品流通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 以往对运河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其漕运功能, 至于运河的商品流通则很少见有专文论述。明清时期运河商品流通的规模如何?其内容与特点是什么?以及它在全国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等等, 本文试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1
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商船往来货运。运河沿线的临清、淮安、扬州、苏州、杭州等处“俱系客商船集辐辏之处”。如万历二十一年春季雷浪声, 扬州关每日过关商船多则百余, “少者四五十只”, 这还是该关船货往来较少, 以致关税征不足额的一段时期。清代,如临清关, 乾隆九年份过关商船计有9738只, 十年份为5816只;浒墅关更是“商船往来, 日以千计”。(二)潜船带货。明清两代, 政府每年役使军籍遭丁将南方数省四百万石潜粮解运京师及有关仓厫。自明代起, 政府允许潜运官军于潜船北上之时搭载一定数量的“土宜”沿途贩卖, “免其抽税” , 以补充运军生计和运粮脚价之不足。这一免税土宜的限额是不断增加的, 弘治时规定每船“ 不得过十石”, 嘉靖时增至40石, 万历时再增至60石;清代, 又从康熙年间的每船60石, 增至嘉庆年间的150石, 土宜范围也不断放宽。乾隆年间又准许回空漕船免税携带土宜60石, 嘉庆时增至84石。(三)回空漕船揽载商货。回空揽载的漕船, 实际上完全可视作商船。而且, 乾隆以后它还拿有上述一般商船所没有的部分商品免税的优待, 更增加了竞争优势。明清两代漕船均在万艘上下, 其搭载“土宜”和回空揽载的商货(即使以每船半载计之)均是一不可低估的货运量。总计商船运输及漕船的货运, 起码自明代中后期始, 运河的商品流通量当已超过其漕粮运输量, 清代更远胜于明代。(详见后述)

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在全国商品流通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从榷关的设置及其关税税额可得到间接的证实。明代, 长江航运及海运尚不发达, 运河是全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干线。全国八大钞关除长江上的九江关外其余七个在运河上, 即崇文门、河西务(清代移往天津)、临清、淮安、扬州、浒墅、北新等关。其各关商税收入及所占百分比, 请见下表:
单位:万两 资料来源:《续文献通考》卷18,征榷一
清初, 运河七关全部保留下来, 并大体沿袭了明宋的税额。其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运河的商品流通量不断扩大, 商税收入也逐渐增加, 从康熙年间的六十余万两, 到清代中叶已增至一百四五十万两。清代, 随着长江航运、海运的发展, 运河诸关税额在全国关税总额中所占比例已有下降, 但直到清代中叶, 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清代前期运河诸关税收在全国关税总额所占比例请参见下表:
资料来源: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会典》关税项,《史料旬刊》27-30期,《石渠余纪》卷6
2
运河中南来北往的究竟是些什么商品?这些商品的来源去向如何?明代和清代又有些什么变化?下面我们来具体考察运河商品流通的实况。
明代, 江南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其产品数量多, 质量好, 行销全国;而北方广大地区棉花种植虽已普及, 棉纺织业尚不发达, 故“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 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运河沿线很多地区, 如直隶的河间、广平, 山东的东昌、兗州等府都是华北棉花的主要产区。其中, 尤以位于冀鲁交界的广平、景州、故城、临清、武城一带棉产最优, 有“北花第一”之美誉, 为商贾所青睐。每届棉花成熟, “江淮贾客列肆斎收” , 运销江南。他如山东郓城、嘉祥、巨野, 河南屺县、泰康的棉花, 也大量销往江南。而江南所产棉布则北销山东、直隶及“秦、晋、京边诸路”, “富商巨贾操重资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 多或数十万两”死亡街机厅。丝织品以苏、杭、南京所产最佳, 张瀚《松窗梦语》称, “江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紵, 而三吴为最”, “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效千里而求之”运销华北、西北、辽东的布匹、绸缎都是经由运河北上的。“北直隶各府、辽蓟边客货皆由漕河而去, 止于临清州、河西务、张家湾起陆” “陕西、河南二省, 大同、宁夏等边, 苏杭客货皆由(运河转人)南、北二河(即淮河、黄河)至汴城王家楼或孙家湾起车”杨蕙如。因而, 运河沿线形成很多纺织品中转市场, 其中尤以临清为最。明代隆、万年间, 临清城内有布店七十三家, 绸缎店三十二家, 布匹年销量至少在百万匹以上, 绸缎销量也相当可观, 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纺织品交易中心。纺织业的落后形成的北方消费市场对江南丝、棉织品的依赖, 使纺织品贸易成为明代运河商品流通最主要的内容。

经由运河北上的其他大宗商品还有茶叶、纸张、磁器、铁器等等。
茶叶, 来自安徽、福建等地, 以山西商人经营的边茶转运贸易为最大宗。茶船溯运河北上至临清, “或更舟而北, 或舍舟而陆, 总以输运西边”,以供茶马互市之需。纸张, 来自福建、江西, 品种甚多, 如杠连、古连、毛边、三把头、五披、八披、头堂、本、表、笺等等, 其行销大致可及直隶、河南、山东的大部分地区, 临清即有纸店二十余家。磁器, 主要来自江西景德镇, 运销华北、京师。铁货, 如铁锅及钉铁之类, 铁锅既有来自广东的广锅、无锡的无锡锅, 亦有来自山西的西路铁锅, 除销行华北外, 辽东、宣府、大同的互市所需也是一个很大的量。
由运河南下的主要商品, 除前述的棉花之外, 还有豆石和干鲜果品等。经由运河流通的豆货以河南归德府、山东济宁、郯城、江苏徐州、沛县, 以及安徽颖州等处所产为多。干鲜果品,直隶、山东所产以梨枣最多, 如东昌府的膠枣、牙枣, 商人“ 冬计其木, 夏相其实而值之, 货于四方”;兗州府峄县“ 独多梨枣, 每岁为他商预出值, 鬻江南贾厚利”。他如青州的核桃、柿饼,直隶泊头、开州的梨钱慧仪 , 河南的瓜子等等, 均为运销江南的北方特产。
明代, 由于北方经济相对落后, 其可提供的商品主要是初级农产品,瀚海拍卖 而且数量尚属有限, 因而商船或漕船回空南下时一般很少能够满载。
此外, 长芦、山东盐场的食盐沿运河南下, 两淮盐场的盐经由运河转入长江销往各自的引岸, 也是运河商品流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三个盐区的引盐即使以50%进入运河流通计陈德彰, 其运输量在明代亦有一亿多斤, 清代约有二三亿斤。
3
清代, 随着华北棉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品贸易在运河商品流通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 而粮食则成为运河流通中最主要的商品。据档案记载, “浒墅关税额资于谷麦米粮者十之六七, 资于布帛杂项货物者十之三四”。淮安关无论丰歉之年, 总以“豆货数倍他税,其余杂贷较之豆税实不及三分之一”。运河沿线征收粮食税的几个主要榷关,其粮食税收大多超过关税岁入的50%(详见下表)。明代曾为北方最大的纺织品流通中心的临清, 到乾隆年间, 布匹、绸缎店已减少至仅只十几家, 而粮店有百余家之多, 粮食年交易量达五、六百万石至千万石。此时的临清, 已转而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粮食流通中心。乾隆初年运河主要税关粮食税占各该关关税总额的%详见下表:
资料来源: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统计
运河各关粮食的来源、去向和品种不尽相同。
“临清关税米麦居多, 而米麦贩运之多寡又视邻省粮价之贵贱。经由临清关的粮食系以冀鲁豫三省的丰欠调济为主。如乾隆九年直隶欠收而河南丰稔, “ 商贩趋利如鹜, 自南往北连樯不绝”;二十一年河南欠收, 直隶、山东粮食源源运入河南。若“直隶、豫、东三省粮价无甚低昂, 商人获利无几”, 则往来者少。此外, 奉天的粮食由海运至天津入运河南下, 销往河间、保定一带, 亦有相当数量。
淮关“ 所征钞税大半出于豆货”李兆楠。其来源大致有三:其一, 直隶、山东豆石沿运河南下;其二, 河南归德等府、江苏徐州一带所产, 由黄河入运而来;其三, 河南南阳、汝宁等府及安徽凤、颖所产, 由淮河、洪泽湖而来。每岁连樯南下贩往江浙, “不下数百万名”, 为江南居民打油、磨腐、肥田之用。
浒墅关粮食来源以江西、湖广米谷为多, 故这两处米船到达的多寡迟速会立即引起苏州一带米价波动。如康熙五十一年苏州织造李煦奏报称, 该地“因湖广客米到得甚多, 所以米价甚贱, 上号不出八钱, 次号不出七钱”。五十五年奏称,姬云飞 “苏州八月初旬湖广、江西客米未到, 米价一时偶贵, 后即陆续运至, 价值复平”独宠娇憨小兔。这些输入的米谷除供江浙地区食用外, 亦有一部分经由上海、乍浦转销福建。
那么, 经由运河流通的商品粮究竟有多少呢?确切的数字很难找到。不过, 乾隆初年粮食免税期间运河沿线征收粮食税的几个主要税关的粮食免税记载, 为我们推算其流通量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数据(见下表), 据此, 可推知大概视觉遗像。
乾隆年间临清等关免过粮食税统计 单位:万两
资料来源:同前表
上表可见, 临清关免过税银以七年分最少, 以九年分最多。据该关税则, 米麦每石征银二分二厘, 杂粮每石一分一厘。据此僖嫔, 乾隆七年分折粮当为80至160万石之间, 九年分为240至480万石。数年平均折粮则为170至340万石。不过, 实际上该关粮石只有在临清售卖者才纳全税, 而经由临关赴他处售卖者只需上纳20%或60%(依所去地方之不同)的过税。也就是说, 该关的粮食流通量应大大超过上述折算量, 大约总有五六百万至千万石。
淮安关税则, 粟米每石征银八分, 饭米、小麦、豆类每石五分, 玉秫每石四分。淮关粮食以豆石为多, 以每石豆税银五分计, 八年、九年、十年分折粮分别为386、514、660万石, 三年平均为524万石。
据浒墅关税则, 米、小麦、豆每石各税四分, 稻谷以四折加扣算。该关八年分为全年数字, 折米为530万石, 折谷当在1000万石以上。七年、九年只有五个月的免税数额, 折米为300万石上下, 折谷则倍之;若以全年折算, 亦当有五六百万至千万石之谱。
以上临清、淮安、浒墅三关合计, 粮食流通量当有1800至2500万石。前已述及, 该三关粮食的来源、去向和品种均有很大的差异, 当然, 其中也还可能会有一部分粮食系重复流通。这里, 我们姑以重复流通部分占20%~30%的比例扣算, 即便如此, 运河的商品粮食流通量仍有一千二、三百万石至二千万石, 相当于漕粮运输量的三至五倍, 而天津、扬州、北新等关的流通量尚未计人。

粮食之外, 清代的运河流通, 南下商品以棉花、梨枣、烟叶、油、麻等货为多;由南往北则系江苏、浙、闽所产绸缎、布、纸、茶、糖、竹木等货。棉花, 是明代即有的大宗南下商品, 不过, 清代江南的棉花来源已由明代山东、直隶为主改由河南、湖广输入为多。梨枣, 清代的南销量更多于明代。如东昌之薰枣, “每包百斤, 堆河岸如岭, 粮船回空, 售以实舱”。档案记载, 淮安关乾隆二十年分比十九年少收梨枣税21600余两。查该关是年共少收税银122000两, 约为十九年分税额的28%。如按同一比例计算淮安关二十年分实征梨枣税约为56000两, 折合梨枣70余万石, 即7000余万斤。而这一数字并未反映过关梨枣的全部, 因为漕船回空捎带梨枣在六十石以内的部分是属于免税之例的。烟草, 北方原无。清初, 山东济宁、滋阳、鱼台一带相继种植, 发展很快。嘉道年间, 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 “每年买卖至白金二百万两” , 从事烟叶加工者有四千余名之众。这些烟叶也成为南下货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 随着华北棉纺织业的发展, 冀、鲁、豫三省已由明代江南棉布的消费市场转而成为棉布输出区。如直隶乐亭县所产布匹, “本地所需一二, 而运出他乡者八九” , 大抵以销往关外为主;山东齐东、章丘、邹平所产大布, “通于关东, 终岁且以数十万计”;河南孟县之孟布“山陕驰名”, 销往“陕甘以至边墙一带”;正阳县的“陡布”则“东达颖毫, 西至山陕, 衣被颇广”。由于这些新的棉布输出区的崛起, 江南棉布在华北、西北的市场大大缩小,;同时, 随着海运的发展, 行销东北的棉布、绷缎大多改由沙船海运。因而, 明代作为运河流通最主要内容的纺织品的北上, 清代大大地缩减了杨佳川。这里, 我们以淮关为例, 着一下各不同类别的商品在关税额中所占比重(见下表):
乾隆年间淮安关各类商品所占比例
资料来源: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乾隆期档案统计
如表所示, 淮关商税总额中, 北上的绸布、杂货等项约占20%左右, 南下货物棉花、梨枣、烟叶等约占10%。若以粮食合计(前已述及, 淮关粮食以北来豆石为多), 北方商品的南下量已大大超过北上南货, 在运河流通中占居主要地位。这是清代运河流通的又一显著变化, 它无疑是以北方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
4
综上所述, 明清时期运河以其贯通南北、连结五大水系的优势, 流通所及涉及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湖广、广东、江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以及辽东等地, 遍及明代十三布政司中的九个, 清代关内十八行省中的十四个, 以及关外广大地区。运河的商品流通量远远超过其漕粮运输量, 它对于促进全国物资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观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李晓红简历, 大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明代, 运河的流通在全国商品流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清代, 运河的商品流通量
较之明代又有很大增长, 不过, 由于长江航运及海运的发展刘向圆, 清代运河流通在全国商品流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尽管如此, 直到清代中叶, 运河流通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运河的商品流通以民生日用品为主。其中, 明代以纺织品为最大宗, 清代则以商品粮的流通为最。
(三)明代, 运河的商品流通是以北方消费市场对江南经济的依赖为背景的, 清代, 运河的流通则是以华北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相对独立为背景。另一方面, 清代的运河流通已日益与长江、沿海的流通相联系, 一个新的流通格局正在形成。
还需强调指出的是, 明清时期运河商品流通的上述变化乃是全国性经济布局和流通格局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这一全国性的变化及其意义, 我们将另文探讨。
参考文献请参照原文
文章来源:《历史档案》1992第1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文章推荐:袁剑(中央民族大学)
图文编辑:王晴(中央民族大学)
全文详见:https://www.p66p.cn/1152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