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204

明清陕西三原温氏家族著述考论-陝西古代文獻 欢迎关注陕西古代文献~~~欢迎大家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Apr18明清陕西三原温氏家族著述考论周喜存 明清??


明清陕西三原温氏家族著述考论-陝西古代文獻

欢迎关注陕西古代文献~~~
欢迎大家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Apr
18
明清陕西三原温氏家族著述考论
周喜存
明清时期,陕西三原温氏家族是渭北地区的巨族大姓,先后有二十人撰写著述八十部。本文对三原温氏家族现存的十二部著述进行了提要,认为运用“地域―家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深入挖掘明清陕西文学价值的重要途径。
明清时期,陕西三原县成为渭北地区著名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镇,素有“小长安”、“白菜心”之美誉。这一时期,三原县涌现出了众多文化家族和商业巨贾,温氏家族即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家族之一。三原温氏家族是“三原学派”的重要力量,也是明清“三原文人群体”的重要组成。自工部尚书温纯肇始,温氏家族先后有六世二十人钟情翰墨,笔耕不辍,有名可考者的著述达到八十部之多。
一、三原温氏家族著述概况
温氏后人温良儒在《温氏丛书序言》中记载“吾温氏有兴斋公者,南宋之季由洪洞避乱来三原,遂家焉”。温氏先祖于南宋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到陕西三原县,九传至温纯之父温朝凤,从事商业活动,遂发家致富。温朝凤教导其子温纯潜心儒学,矢志考取功名,终为一代名臣。三原温氏家族逐渐发展成为以官、学闻名的关中名门望族,先后有两人考中进士,其中温纯为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进士,温仪为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进士。另据贺瑞麟《三原县新志》卷七记载,温氏家族另有温日知、温启知、温树珖、温德裕、温德嘉、温蕙六人考中举人,可谓世代业儒、轩冕相替。
三原温氏家族崇儒重教,为学讲究躬行义理,注重个人道德践履,形成了良好的家学传统。明万历年间,温纯出资在三原县城中心修建尊经阁柯奂如,并捐出大量私人藏书,又修建了学一草堂,号召远近名士讲授关闽之学,形成以温纯为中心的学术团体唐心怡扮演者。在温纯的带动和影响下,温氏家族成员之间互相砥砺、切磋学问囚宠弃妃,从事关学研究和文学创作长达三百余年,在明清陕西文化家族中较为少见。民国年间,三原温氏后人温良儒蒐罗先祖著述,编辑了五集《温氏丛书》和部分零本,亦是对温氏家族家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根据现存方志、公私书目和《温氏丛书》等文献资料,明清陕西三原温氏家族有名可考的著述有八十部。兹一一胪列如表 1 所示。
陕西三原温氏家族著述宏富,一方面与其崇尚儒学、勤于著述的家学传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温氏家族重视作品裒辑整理有关。温自知耗费十余年时间,将其父温纯、伯兄温予知、仲兄温日知的著作整理梓行、刊布于世再世人生。此外,明清时期三原县是关中地区一个重要的刻书中心,为温氏家族著述的付梓刊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尽管三原温氏家族著述数量较多,但绝大多数已亡佚不可寻。温良儒在《温氏丛书序言》中喟叹“慨念三百年来,世变迭经,先民典章,摧毀略尽,而温氏祖宗遗著散失尤多……然先代著述所录犹不及什一也。”这也是造成学界长期忽视三原温氏家族的重要原因。徐砺寒目前,仅有《温恭毅公文集》、《二园诗集》、《二园学集》等十二部著述存世,亟需整理和研究。
表1:明清陕西三原温氏家族有名可考的著述
族谱排名
姓名
个人著述
数量
第十世
温纯
《四书评点》《诗经评点》《大婚礼汇记》《学一堂集》《杜律一得》《杜律颇解》《古文选粹》《汉魏诗选粹》《唐诗选粹》《二园诗集》《二园学集》《二园续集》《自省录》
《齐民要书》《文法品汇》《诗法品汇》《宝剑鸾刀论》《学一堂全集》《学一堂诗集》《雅约》
《利器解》
《督抚奏疏》《温恭毅公文 集》
23
第十一世
温予知
《无知子集》《乾坤正气书》
2
第十一世
温日知
《艺园图咏》《瓠中雅》
《六貂部类》《薮泽集》
《绸缪急著》《曲徙先筹》《扪虱杂言》《帖括研几》《屿浮阁集》
9
第十一世
温自知
《朝那遊草》《秋感倡草》《少华记行》《少华遊草》《北遊草》
《八行图说》《悲秋耦吟》《海印楼志》《龙桥志》
《三原志料》《七歌》
《获音续集》《获音遗集》《获音代集》《东遊二记》《鉴砚斋文集》
《迪吉摘要》《获音》
《海印楼文集》
19
第十一世
温渊知
《春感和熊》《笑园编年集》
2
第十一世
温溥知
《镂心集》
1
第十一世
温启知
《禹山集》
《温与乐先生诗集》
2
第十二世
温树珖
《清湄诗稿》
1
第十二世
温树琴
《梅坞遗稿》《闲居和鹤稿》《孝行录》
3
第十三世
温德嘉
《北山集》
1
第十三世
温德裕
《岸先近草》《哀棣吟》
2
第十三世
温德勰
《非园集》
1
第十三世
温克
《九嵕小草》
1
第十三世
温度
《南遊记略》、《惟庵诗文稿》
2
第十三世
温仪
《棲贤录》
《燕遊稿》
《纪堂遗稿》《四书稿》
《诗赋文集》
5
第十四世
温禄绶
《池阳记闻》《玉屑录》
2
第十四世
温长绶
《周易臆见》
1
第十四世
温廷鸾
《养晦斋文集》
1
第十五世
温曾绪
《默庵诗钞》
1
第十五世
温蕙
《读书一间钞》
1
二、三原温氏家族存世著述提要
1、《温恭毅公文集》三十卷,明温纯撰,前有文翔凤序。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薛韵芳,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有明崇祯刻本、清乾隆补刻本、民国《温氏丛书》本、清抄本等。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单位收藏其刻本,《四库全书总目》亦有收录。是集卷1至卷6,疏140篇;卷7至卷8,序43篇;卷9,记9篇;卷10至卷11,墓志铭32篇;卷12,传记2篇;卷13,行略4篇;卷15,杂著11篇;卷16至卷17,祭文24篇;卷18至卷24,诗歌226首;按题材分卷;卷25至卷29,尺牍130通;卷30,理学61则。《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著录。
温纯,字景文(希文),号一斋,谥恭毅牛岛良肉,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明史》卷二百二十有传。四库馆臣对是集进行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认为其“奏疏皆切中情事都市回收霸主,字句或失之太质,而明白晓畅,易于观览”,诗歌创作“大抵沿溯七子之派,而稍失之粗”,理学研究“大旨以程朱为本,不宗姚江而亦不甚斥姚江”,可谓切中肯綮、直击要旨。
2、《二园诗集》四卷,明温纯撰。有清刻本、民国《温氏丛书》本。“二园”是温纯致仕后讲学栖息之所益尔健收腹机。是集共收录温纯诗歌 300 余首阿里纳斯条款,部分诗作与《温恭毅公文集》收录诗歌重复匪夷所思造句,内容多为赠别、酬唱、游记、述怀等。诗歌语言略显平淡,内容厚实有所指,非无病呻吟之作。
3、《二园学集》三卷,明温纯撰。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黄棉纸,有明崇祯刻本、民国《温氏丛书》本。卷一为自省录,内容与《温恭毅公文集》卷三十基本相同,多为阐发易理之学;卷二为《大学》古本解;卷三为四子书,分章进行论述。温纯为学涉猎广泛,思虑精深,是“三原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陕西古籍总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分册》著录。
4、《屿浮阁集》十四卷,明温日知撰。白口,单鱼尾,每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有明崇祯九年刻本、清咸丰七年刻本和民国《温氏丛书》本。是集按作品体例排列,包括赋4篇及古体诗、律体诗872首。温日知认为诗歌创作不能一味因袭前人,而要追求自成一家之言。《屿浮阁集》题材丰富多样、语言朴素平实、情感真挚动人,尤以五言、七言律诗成就最高,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5.《艺园图咏》,不分卷,明温日知撰。有明刻本、民国《温氏丛书》本。全书共收录温日知诗歌51首,多为咏物抒怀、描摹景色之作。除《望泮宫左龙桥先君少保公两祠》、《厓畔细路》、《鸣琴》三首诗作之外,其余作品均与《屿浮阁集》第十一卷收录诗歌重复。温日知在此书自序中说“今当北上公车,求马季襄绘图,余每赋一绝句。非敢希踪古人,聊以写吾寄也”,对创作缘起进行了说明。
6、《海印楼文集》七卷,清温自知撰。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有清康熙刻本、清素纸抄本、民国《温氏丛书》本等。康熙刻本存世数量极少。武新立《明清稀见史籍叙录》著录股民小钟。是集前有许孙荃、陆启浤、韩诗的序言,卷四缺文,内容包括赋1篇、序文30篇、记文9篇,疏、引、跋等46篇。温自知在明末清初被尊为关中文坛领袖,尤长于古诗文创作。是集具有较高文学价值,时人赞誉颇高。
7、《海印楼诗集》,又名《海印楼获音》《获音》,清温自知撰,版式与《海印楼文集》相同含辛茹苦造句。初刻十卷,二刻十卷,三刻八卷,有清康熙刻本、清抄本、民国《温氏丛书》零本等。是集收录温自知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排律、诗余等,共计600余首作品。诗歌语言典雅流丽,文气畅达锵然,征引丰富贴切,颇有陶渊明、杜甫之遗风。
8、《东游二记》不分卷,清温自知撰,明崇祯五年刻本。前有陈应元《东游二记序》、刘敕《登岱记序》两篇序文,后有温日知跋文。此集收录温自知《登岱记》和《游阙里》两篇游记。邑人韩诗曾高度赞誉温自知《东游二记》为“不朽名笔”。此本存世数量极少,仅《陕西古籍总目?西安碑林博物馆分册》著录。
9、《温与乐先生诗集》不分卷,明温启知撰。白口,四周单边,每半叶八行抗战铁军,行二十字,清刻本。是书较为罕见,公私书目皆未著录,现藏于陕西省图书馆。是集共收录温启知诗歌 62 首,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律诗数量居多,内容多唱酬、游记、述怀等。温启知诗歌整体呈现出忧郁感伤的格调,古木、白草、悲雁、哀鸠等意象出现较多狄青麟,吟咏秋色、思念故乡的题材亦有不少。从艺术价值来看,《燕城中秋》、《旅邸感怀》、《临湘山中》等作品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10、《纪堂遗稿》不分卷,清温仪撰。有民国西安克兴印书馆铅印本和民国《温氏丛书》本卡纳耶娃。全书收录五言古诗13首、七言古诗8首、五言律诗17首、七言律诗109首、七言绝句27首。因温仪是清代著名书画家,师从王原祁学画。诗作中景物描写最多也最擅胜场,描摹自然细致入微,诗歌语言清秀隽丽。另附《补遗》,收录温仪题画诗27首。
11、《默庵诗钞》不分卷,清温曾绪撰,民国《温氏丛书》本。收录诗歌20首,内容多酬唱、述怀等,部分篇什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如《五十初度晨炊无米笑成一绝》,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位安贫乐道、被褐怀玉的智者形象。
12、《读书一间钞》四卷,清温蕙撰,有清道光八年刻本、民国《温氏丛书》本。内容多为作者读书时随手所记文字,涉及理学、历史、文学等。篇幅短小精悍,文辞雅洁,廖廖数语,将作者感悟形于笔端,思想不落窠臼,往往能够发前人之所未发,颇多创见汪聪老公。如评价《古诗十九首》“发于天籁,本乎人情,寓新奇于平易内”,确为真知灼见。
三、从“地域-家族”视角对明清陕西文学研究的思考
明清时期,陕西涌现出一批文学家族。若以一个家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作家为标准计算,数量能达到二十多个,尤以三原县、大荔县最为集中。三原县以温氏、王氏、马氏、来氏、刘氏家族等为代表;大荔县以韩氏、李氏、马氏家族等为代表。陕西其他地区也出现了一些文学家族,如旬邑县文氏家族、华阴县王氏家族、户县王氏家族等。文学家族的大量涌现,引领和带动了明清陕西文坛的整体风貌,在明清陕西文坛占据重要地位,更是明清陕西文坛的一个鲜明特征。
近年来,家族文学研究已成为古代文学研究一个新的增长点。从“地域-家族”研究视角切入,对本地域内文学典籍和相关历史事实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对本地域的文学进行客观准确的定位。从目前研究情况来看,以“地域-家族”相结合的视角进行明清陕西文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开拓空间九二海战,对于拓展和丰富明清学术史和文学史不无裨益饮酒歌简谱。
宋代以后,随着政治中心东移和经济中心南迁,曾为“十三朝古都”所在地的陕西逐渐沦为边关地区,战乱频仍,经济落后,主流文坛地位日渐式微。长期以来,学界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认为明清陕西的文学作品不多,价值不高。这种状况与明清陕西地处西北、文化相对保守、典籍整理不足有很大关系。
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溜鱼。当前,文献整理不足已成为制约明清陕西文学研究的瓶颈问题。首先要系统整理明清陕西籍文人的著述,使之化身千万,嘉惠学林。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明清陕西丰富的文学遗产,对明清家族文学成就及其对陕西文坛乃至主流文坛的影响进行高度提炼和总结,深层揭示明清陕西文学家族对陕西文学发展的影响,全方位展示以家族文人群体为重要特征的明清陕西文学风貌,进一步提炼明清陕西文学新的文化价值和丰富内涵。
尽管地处西北偏僻之域,但明清时期陕西文学并没有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而是默默积蓄力量,并结出了累累硕果,北宋以来沉寂多时的陕西文学重新焕发出盎然生机。按当时的省界划分,“前七子”中,陕西籍文人李梦阳、康海、王九思就占了三席矿泉水夫妇吧。这种深厚的积淀持续影响到当代的“文学陕军”。此外,明清关学的盛行赋予了陕西文学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一点也是值得研究者关注的。
来源:
文章原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11月。
文字略有改动,注释略。
?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陕西古代文献集成期待有您的关注李利珍!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全文详见:https://www.p66p.cn/10190.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