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晓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146

精彩绝伦:三千年秦楚争合-金石道像小朵一样作者:猫蛋来源:猫蛋(ID:maodan0571)已授权1、8000年追源大约10000以前,人类只会用火,即采集天然产生??


精彩绝伦:三千年秦楚争合-金石道像小朵一样
作者:猫蛋
来源:猫蛋(ID:maodan0571)已授权

1、8000年追源
大约10000以前,人类只会用火,即采集天然产生的天火、地火为火种保存下来,而不会人工取火,那个时候的多数人多数时候还只是生食食物,而像鱼、虾、蚌、蛤等一类腥臊的食物是不能食用的。
这个时候有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的办法,《韩非子·五蠹》:“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具体的办法有说是用遂木钻木取火的,有说是用遂石取火的,从后面的具体实用来看,用燧石取火的可能性较大。
人工取火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此人们对食物的录取可以大幅度提升,原来很多不适宜吃的东西都变成了食物,也从根本上改善了古人的生存水平,身体的健康程度得到飞跃,这对人类大脑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由此,文明的发展发育成为可能。
正是燧人氏对火的掌控使得燧人氏这个群落(燧明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迅速壮大发展,到8000多年前,燧人氏的后代已经遍及各地那多灵异手记,燧人氏也被后世成为三皇之首的天皇。
大概8300年前,燧人氏后代中的一支在陕西蓝田一带活动,建立了华胥国, 华胥国因为有了对火的掌控能力,使得这一代支人快速发展,诞生了超凡的文明智慧。其中华胥氏生养的伏羲因为其对中华文明的卓越贡献,被后世尊位三皇之一的地皇,
华胥氏的功德可以参考《蓝田县志·羲母庙碑》所载:“其开物成务,八卦泄天机之蕴,六书肇文字之源,记干支作甲历为历象之示,正姓氏制嫁娶为婚姻之祖,虑民所统也,则龙师龙名上相下相以定其分,忧民不知食也,则造网养蓄教庖置厨,以成其化。太昊、女娲德被一时,功垂万事,故兹不忘圣德,宜先不忘圣德之所由,不鞅圣功,宜先不殁圣功自所生。”
华胥氏及其后代伏羲和女娲创八卦开文明之源、造六书创文化之始、记天干地支作甲子历行历法之先、设立姓氏制度和婚姻制度,人类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血缘关系从此得到厘清,这些都是华夏文明开天辟地的大事情。
我们之所以自称为华夏族、华夏人,其起源也正来源自华胥氏,华胥氏因其活动范围内华山和夏水(汉水)而得名华胥国(古“夏”字个古“胥”字通用),后世因为祖系在此,因此自称华夏族、华夏人。
到商、周时代,华夷五方(即东夷、南蛮、北狄、西戎,华夏居中)格局形成,我们又自称中华、中国。
而我们后面自成汉族,也是因为刘邦封地在蜀汉区域而得国名为汉。
由此可见,从华胥氏、华胥国到华夏族、华夏人,到中华,中国,汉族,都是一脉相承的,其起源都离不开华胥氏,所以尊华胥氏为华夏共祖是名至实归的。
到了炎帝神农氏时代,他们开始了“制耒耜、种五谷、尝百草”开创真正的农业与医学,中华先民从此走向用自己的双手劳动生产食物的崭新阶段。这里为什么用他们而不是他呢,因为炎帝神农氏并不是一个人,相传共有九位炎帝,时间长度达500多年。
到了末代炎帝时期,神农氏族已经衰落,不能有效制衡诸侯部落,特别是位于现山东、江苏境内九黎部发展壮大起来,完全不遵礼法。
九黎部落由九个部落族群组成,每个部落族群又由九个小部落组成,所以相传九黎部落首领蚩尤有兄弟81人。
九黎部落,靠山据海,物产丰富,食盐方便,因此九黎部落的人有力勇猛,加上九黎部落技术发达,在此时已经发明了冶炼金属的金属,所以相传蚩尤铜首铁额,手持金器,战斗力非常吓人。
蚩尤率部侵入炎帝所在的河北及中原地区,炎帝大败,求助于黄帝,黄帝、炎帝联军战蚩尤也是三战三败,后天降大雾,黄帝号称轩辕氏,是制车的发明者,因其制成了指南车,在大雾中掌握了方向,按图索骥,逐一诛杀了81个九黎部落首领,最后将蚩尤斩杀,并收服九黎及周边多部落,遂称为黄帝。
炎帝在先,黄帝在后,后面双方为天下共主,现在中国人的主体都是炎帝、黄帝这两个部落集团的后代,所以我们又叫炎黄子孙。
以上大概是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这5000年中国远古简单的历程,主要是三皇时代的事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管天皇燧人氏、地皇伏羲氏还是人皇神农氏都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长时间历史阶段的简称,其中燧人氏大概一千多年,华胥国到伏羲氏大概3000年,神农氏500多年,总计约5000年。
黄帝之后又经历十余位华夏领袖,凡1000余年,其中除黄帝外,黄帝之孙颛顼制颛顼历和统一中原各族,并创制定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以定天下;黄帝的曾孙帝喾划分时令节气,指导农作,使农业文明进入新时代;尧其子丹朱凶顽而不传其位,禅让给舜,开启了禅让时代;舜开启了以孝德为核心的道德治国方式。他们以各自的功绩而被后世纪念,合称为五帝。
三皇五帝时代总共大概6000年。
舜按尧例传位给治水有大功的禹,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禹传位给儿子启,夏朝建立,世袭制正式建立,从此开启了4000年家天下的历史,这也意味着原始社会结束,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型。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他建都在中原地区,开启了中原文明,夏朝根据距离夏朝都城的远近,制定了五服政治统治原则。
甸服:距离夏都城五百里以内的方国部落是夏都城的主要粮食供应区。百里之内者赋纳带秸秆的谷物;再往外百里者赋纳禾穗;三百里外者赋纳带稃的谷物;四百里外者赋纳粗米;五百里外者赋纳精米。
侯服:距离夏都城五百至一千里间的方国部落是夏后氏的氏族诸侯部落的封地。先小后大,五百里至六百里为采地(即卿大夫的封地);六、七百里为男爵小国;八至千里地为侯伯大国。
绥服:距离夏都城一千至一千五百里为夏后势力所及的边缘区域。其三百里内的可推行掌管文化教育,二百里外的推行发挥武威卫戍。
要服:距离夏都城一千五百至二千里为夏后必须通过结盟交涉的方法而施加影响的区域。三百里内通过同盟和平相处,二百里外为夏民的流放地。
荒服:距离夏都城二千至二千五百里处为异族疆域,与夏后氏只有间接的沟通。三百里内的是各少数民族,二百里外是流放地。
五服可以看做是中原王朝对自己和周边部落族群关系的划定,也是后世华夷五方的雏形。
夏朝经历400多年后,被商推翻。
舜帝时期,商朝的始祖契,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而契又是尧的同父异母兄弟,契的十四孙汤灭掉夏朝后,定都于亳(商丘古城附近),开启了500多年的商朝统治,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同时期文字记录的王朝。
商于西元前1046年被周武王所灭,定都镐京(今西安),西元前770年周成王迁都雒邑(今洛阳),镐京时期称为西周,雒邑时期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西元前453年赵魏韩灭智氏三家分晋之前为春秋,之后为战国。
周王朝的奠基人亶是黄帝的第16世孙,农神后稷的12世孙,亶所带领周国族群因被戎狄所迫,迁都于周原(今陕西岐山脚下,易经46卦升卦说:“王用享于岐山,吉无咎”,后人岐山以此为名,看来起名字也有学问啊),到周文王时期,周朝已经非常强大,最终果然灭商建周,而成为天下共主。
周朝建立了完善的封建制度,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3000年封建的集大成者。
在周朝形成了华夷五方的基本华夏与外族的认知体系,即华夏居中为中华,西部为戎,东部为夷,北部为狄,南部为蛮。华夷之辨从此始。
以上3000字大致回顾了周以前,华夏民族的来源和历史,让我们明白自己到底从哪来的,最先的源头在哪里,我们所坚持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比如华夏族的来历。
2、秦国秦人
说到陕西人当然第一会联想起来的是历史上的秦国人,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中国的优秀秦人群体,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君主和改革家、实干家,最终这个立国近700年位于边陲的小国在嬴政的的带领下统一了天下。
秦国的开国国君叫非子,犬丘人(今陕西咸阳兴平市),是舜曾指认的接班人伯益的后人,商纣王重臣恶来的五世孙,周武王灭商朝后,恶来被处死,恶来的后人也就成了庶民,
周孝王时期(前897年―前886年),非子居住在犬丘(今咸阳兴平),喜欢马和牲畜,善于喂养繁殖。周孝王为了振兴王室,抵御北方戎狄的侵扰,选择汧水、渭水之间这块土壤肥沃的天然牧场大肆繁殖马匹。周孝王对这件富国强兵的大事十分重视,每年都要去牧场检阅一番。
有一年,周孝王前往巡视马匹饲养情况,从牧场中一位犬丘人那里得知,非子极会养马,马只要一经他手,就会又肥又壮。周孝王立即命养马的小臣带非子来见混沌妖皇。周孝王问到养马之道,非子对答如流,对于马匹的调养、训练、繁殖和疾病防治等,都能说出一套高超的办法。周孝王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便让非子到汧水、渭水之间主管马匹。
非子受命之后,处处尽职尽责,没过几年时间,马匹数目大大增加,而且养的马雄峻无比,周孝王每年来看都非常满意。为了奖赏和表彰非子的功劳,即封他为秦地附庸。
附庸是什么意思呢?”《礼记·王制》:“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诸侯曰附庸“。就是说,附庸是地不满五十里的小国,不算诸侯,是附属于诸侯的地主,差不多相当于今天一个镇的镇长吧。
秦地在哪里呢?大概在今天的甘肃天水附近,翻开地图可以看到,这个地方已经接近西藏,是古西戎的地盘,西戎是周朝最强大的敌人,在这个地理位置,随时都可能被砍翻。
西戎是西部各蛮族部落的总称,主体是氐羌人,在周朝初期对华夏族影响很大,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废申国(今河南南阳地区)国君申侯之女王后及其子宜臼太子之位,立褒姒为王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后,申侯联合西戎,砍翻了西周,周幽王也被砍死。由此可见西戎部落战斗力之强。
周幽王死后,犬戎大军盘踞于镐京,老太子宜臼号召诸侯勤王,秦襄公参与救周,赶走犬戎后,宜臼即位为周平王,被犬戎吓坏了的周平王决定迁都往中原洛阳,秦襄公又派兵护送迁都,以此,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从此正式立国。
周平王还允诺,已经被犬戎占领的岐山以西地区,如果秦国能夺回来,就归秦国所有,秦襄公之后历经数代君主努力,到公元前677年,已经占有关中平原大部分区域,成为西方新兴强国,并于此年迁都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县),从此在此安营300年。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时期,秦国参与中原争霸,遇到正处在全盛时期的晋国,东进受阻,秦穆公果断调整策略,改为西进,目标对准西戎各国,灭西戎12国,得地千里,秦国的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三家分晋以后,魏文侯以李悝为相,变法图强,魏国迅速强大,秦国此时意欲夺回被魏国抢去的河西之地,皆被魏将吴起所败。
西元前389年,秦惠公破釜沉舟,举全国之力发兵50万与魏军决一死战,被吴起打败,从此秦国实力大亏,几近灭国,幸亏赵魏反目,三晋联盟瓦解,魏国成诸侯众矢之的,秦国的压力才得到缓解。
西元前362年,秦献公死后,其子渠梁立,是为秦孝公,秦孝公深痛秦国的衰微,起用商鞅变法,为摆脱老秦贵族的干扰,西元前350年,迁都咸阳。
由此开始了彻底废除世卿世禄的制度,建立以军功为核心的爵位制度,并强推郡县,加强中央集权,从此,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军之路。
西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太子驷即位,于西元前325年称王,是为秦惠王。这个从附庸起步,历经500余年的秦国终于称王了,意味着秦国将有实力参与天下大位之争。
后历经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等几代君主努力,到嬴政时,秦国已经是诸侯中实力最强的超级大国,嬴政上位后,从西元前230年开始,仅用10年,就灭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政权。
这是秦国700年的故事。
3、楚国楚人
楚国的第一位奠基人是鬻熊,鬻熊出生于商朝末期,是一个小部落季连氏的首领,在周文王时期,审时度势投奔了周文王,成为周文王时期的火师,火师是善于事火之人,在祭祀时操火,《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火师算是一个重要的职位。
周武王时期,鬻熊的部落参与了灭商,算是有战功,但在周武王分封天下时袁婧怡,由于鬻熊的部落太小,竟然唯独没有对鬻熊进行分封,直到周成王(西元前1120-前1083年在位)时期,周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才想起鬻熊的孙子熊绎,封其为子爵,封地在丹阳(湖北省丹江口市附近)。
虽然有了封地,但楚人的家底实在太薄了,穷得叮当响,《楚居》记载了一个“鄀国盗牛”的典故,说的是熊绎被封到丹阳之后,率领族人建了一个占卜和祭祀祖先的宗祠庙宇,但却没有祭祀用品,古人以用牛为祭祀为最高,但楚人哪里有牛呢,只有到临近的鄀国去偷了一头牛,又怕牛主人找过来,所以只有在夜里举行祭祀仪式,这是楚人夜祭礼仪的来源。
说是封地,但是这个地实在太小了绿茵锋神,方25里,与秦国当初的封地一样,只是附庸,算不得诸侯,国君熊绎在参加周成王在岐阳举行的诸侯盟会时,除了进贡述职以外是没有资格参加盟会的,干的是会议会务的活,史料记载,熊绎只管理“苞茅缩酒”(用一种楚地特产的茅草过滤酒酱以祭祀祖先),并与鲜卑一起“守燎”(守护祭天之火),而没有参加盟会,鲜卑是东夷的一族,可见楚国当时的地位是和东夷族一样的,是南蛮的蛮的这个级别。
熊绎回到封地后,对部子孙和部落众人讲起了受到慢待的屈辱,激起了族人的奋起之心,从此以后,楚人不再热心于参与周朝进贡,而是筚路蓝缕埋头发展自身。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楚人有了一定的家底,有时候竟然“忘记”向周朝进贡楚地的特产青茅,楚昭王时期(约西元前1000年),以此为由,对楚国展开了攻伐,楚国虽然臣服,但楚昭王也在伐楚的过程中丢了性命。
到楚国第六任君主熊渠时(西元前886-887年在位),趁周王室衰弱和中原动乱之机,开始开疆拓土的进程,相继攻打庸国(今湖北竹山县)、扬越(今湖北中部)、鄂国(今湖北鄂州、武汉一带),将楚国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使楚国逐渐兴盛起来。
熊渠更是僭越封三个儿子为王,但到周厉王即位后,开始不断征伐荒服内不听话的诸侯和蛮夷诸国,熊渠怕被诛灭,就取消了三个儿子的王号,这是楚国初露雄心。
西元前741年,楚国国君熊眴去世,熊眴的弟弟熊通杀掉熊眴的儿子,自立为国君,熊通即位后开始征伐四方,灭掉实力不俗的权国(今湖北当阳县),并在原址设立权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而且这个县不是封地,只设立县尹管理。
西元前704年,熊通要求周天子提升自己的封号爵位,被周天子拒绝,熊通当即自立王号,称为楚武王,开启了诸侯僭越自立王号的先河。
西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行乐,三年后改革朝政,开始争霸中原,是谓:“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楚庄王先后臣服陈、蔡、许、郑、宋等国,吞并了数十个小国,打败晋国,当时除了齐、鲁、晋之外,中原各国均尊楚庄王为霸主。
西元前529年,楚平王即位后贪恋女色,忠奸不分,杀掉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伍子胥被迫逃往吴国,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吴国强大起来,于西元前506年攻打楚国,一举打下楚国都城郢,楚国几乎覆灭。好在越王勾践趁吴楚之战攻打吴国,秦国也出兵助楚,楚国才得以光复。
战国初期,楚惠王继续执行安邦定国、伺机发展的方针,在对外争夺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楚惠王十六年(前473年),获淮上(今安徽北部区域)。楚惠王四十四年(前445年),楚又灭掉了杞国,自此,楚东拓疆土至泗水之上,尽有江淮以北之地。西元前431年,楚又灭掉了莒国(今山东莒县)。楚惠王利用春秋末战国初各国内部变动、无力外顾和越国衰败之机,与秦和好,积极向东开拓,使楚国重又复强,以大国强国的地位步入战国的行列,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楚悼王时期,吴起变法,楚国一时强盛,但天不逢时,西元前381年楚悼王早逝,吴起被贵族射杀,楚王宗亲因此被杀七十余家,政治动荡,楚国一时空虚,无力外扩。
楚怀王十七年(前312年),楚、秦间的大战全面展开,秦大胜,斩首八万。又攻楚之汉中,取地六百里,仿楚制,亦设置汉中郡。楚怀王十八年(前311年),秦又攻楚,攻取了召陵,楚国无力还击。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楚国国势迅速衰弱。
秦王政亲政后,先遣李信为将,领二十万兵马姜超老婆,欲灭楚,败尉。再遣老将王翦,统秦师六十万,相持一年,前223年,大败楚军,俘虏楚君负。项燕扶持的熊启也很快被俘杀,楚国灭亡。
这是楚国800年的历史。
4、3000年汇流
春秋时期,能称之为霸的缪如婷,不过齐桓公、晋文公两位而已,因为这个霸不全指实力,更是指德行威望。在春秋大义里,霸的本意是伯,也就是老大,周天子还在,霸是用来代天子管理诸侯的,所以能会盟诸侯,有战略意图,且能被天子承认,才能叫霸。以这个标准来看,提出尊王攘夷(诸侯苦于狄夷骚扰有这个需要),章吉仁会盟诸侯,且被周天子亲封为伯的,也就只有齐桓公了。
到战国时期,能有心且有势力统一天下的,也就秦、楚两家,最后秦国胜出,是秦国能从秦孝公开始,“奋六世之余烈“而成始皇之大功,这是秦国的幸运,140多年,未尝出现重大失误,能一鼓作气,不改初衷,一战而功。
反观楚国,其实长期以来,跟秦国一样幸运,能立国800年不改姓,并且持续扩大领地,扩张实力,最后成为有实力统一天下的当时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如果不是楚悼王过早病逝,吴起变法失败,到底谁统一中国还很难说。
秦楚两国何以能在诸侯林立的诸国中脱颖而出呢?说起来,两国有诸多相似之处。
1) 两国国家立国都比较晚,秦国在周朝分封诸侯一百多年后,才有一小块附庸封地,到西周末期护周有功才被封为伯爵,始正式立国;楚国也是周成王时期才被封子爵,封地不过25里,连诸侯会盟都没资格参加,地位与夷国一般无二;
2) 两国的开国君主都不是周王宗室,也不是有大功于周,熊绎的子爵是爵位里的第四等,秦非子更是连爵位都没有,仅有封地;
3) 两国的封地都是边陲之地,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秦国紧接西戎,时刻面临灭国的危险;楚国则要面对南方蛮族的侵扰;
4) 两国都险些被灭国,秦国差点被晋国所灭,楚国差点被吴国所灭。
5) 两国都不被中央国家和中原诸侯待见,秦国被诸侯看做不开化的化外之地,有六国不与会盟之辱;楚国则一直被视作蛮夷之国,不被诸国承认是华夏族。
可以说两国的起点都很低,生存环境很恶劣,但也正是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时刻要面对的危险,经常与异族争战,锻炼出了两国坚韧的个性,不屈的战斗精神,和顽强的战斗力,为两国的强盛奠定了精神之基。
两国的都是锐意改革的,楚武王时期,楚国开县制之先,第一个建立了不世袭的地方政权管理制度,使楚国强盛一时,可以说楚国的县制对后世的秦国郡县制的形成起到先驱示范的作用。
楚国率先起用吴起进行变法,让楚国一度有一统天下的希望,惜乎功败垂成,但吴起变法对秦国是有重大启发作用的,商鞅正是从楚国变法失败于贵族门阀政治中汲取教训,在变法伊始就建议秦孝公迁都咸阳,以摆脱老秦人贵族的影响,重新来过,建立起一个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祛除封建弊端的新秦国,让处于东进失利颓靡状态的秦国一下崛起成为第一强国。
如果没有楚国吴起变法的失败带给秦国的启示,谁又敢说,商鞅不是另一个功败垂成的吴起呢?
所谓“两千年来皆行秦政“,当然此言不虚,但尽管楚国亡了,同秦国一样,楚国也是2000年不死,因为楚国的政治制度、文化、服饰、音乐,更重要的是楚国人奋斗不息的精神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血液之中。
从秦国、楚国的族群起源来看,他们是一致的,上溯上去,秦国的奠基者秦非子是伯益之后,伯益是颛顼的曾孙,颛顼是黄帝的嫡孙;楚国奠基者鬻熊是季连的后人,季连的是吴回的孙子,吴回又是颛顼的曾孙;回到起源都是颛顼的子孙。
再上溯上去,秦、楚都是黄帝的子孙冰山奶爸,都是伏羲的后人,都是华胥氏的血脉,先人都是燧人氏,所以起源是一样的,只是秦和楚属于华夏民族不同的分流,各自孵化出耀眼的文明之光。
长江、黄河对华夏族的形成、发展影响甚大,黄河文明、长江文明正如一父一母,共同孕育出了华夏文明。
从区域来看,秦国和楚国都起源自黄土高原,然后秦国一直在黄土高原发展,一直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深受黄河文明的影响;而楚人则因身处南方,逐渐吞并长江流域的蛮族,发展出灿烂的长江文明体系。
2000年来,一直影响、引领着华夏文明前进的,还主要是秦、楚各自所代表的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孕育出的灿烂文化,虽然其余各地也非常重要,但正如中国有七大流域,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黄河、长江流域一样,这是并行不悖的。
黄河在远古时期一直就是一条让华夏先民头痛的河,河水在滋润养育华夏先民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由于黄河携带有上游的大量泥沙,一碗黄河水,多半碗都是泥沙,导致河床不断升高,河水不断改道,导致沿河人民无法安居。
远古华夏族的发源地就在黄河中上游,所以华夏先民的生存史就是一部与黄河的斗争史与和谐史,不断通过治水与黄河和谐相处。大禹的父亲因为治水不功导致百姓流离而被诛杀,而大禹则因为治水成功而成为舜帝的接班人。
黄河文明族群在与黄河的斗争与相处中获得了快速发展,使得这个区域的民众养成了厚重、坚韧甚至执拗的性格,他们为了目标可以一往无前,但同时他们又是懂得妥协的,知道如何与黄河相处,知道怎么利用自然环境获得繁衍生意发展。
长江的水量要比黄河大得多,但与黄河不同,长江文明的诞生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个区域河流众多,湖泊遍布,中国五大淡水湖都处在这一区域,加上长江水流虽然湍急,但含泥沙量少,河道固定,使得这一区域比远古黄河流域更适合文明繁衍。
那么为什么长江没有像黄河一样孕育出更为先进的文明呢?答案是,在远古时代,长江中下游区域还是一片浩瀚,不适合人类居住。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挥鞭云梦泽时还以为是到了大海,那个时候的云梦泽是一片方圆数百里的湖畔群落。
但到了一万年前左右,在燧人氏活跃的时代,这个区域已经诞生了农业文明,最早的水稻种植遗址表明,长江中下游区域水稻的种植历史超过了10000年,可能比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发展还要早。
但由于江南一带水域众多,陆地不能大幅相连,大范围的人群聚居不能实现,高效能的组织管理也就不进行,注定这里在华夏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间段里诞生不了更加先进的文明,长江流域的族群最后只有被征服的命运,这也是楚国能迅速在这一区域打开局面的根本原因。
从原住民人种来看,这一区域的原住民多是在与华夏文明竞争中落败被迫迁移的九黎部落余支,就是文明熟悉的三苗部落,原华夏种族内部因斗争被流放的族群也多到这一区域,因此这一代原住民本身在人种上是跟华夏集团不一样的,他们更加具有野性,不守礼法。
综合开看,长江流域的楚国文明融合了黄河文明的厚重、坚韧,又本身具有多水文明的灵动、野性。
从文化源头来看,秦国的先祖是伯益,伯益是中国法家治国的开创者,他制五刑,明五教,定五礼。五刑即"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为"五刑",无疑是一大进步,创我国刑法之始。
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五礼即"吉、凶、宾、军、嘉"。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系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与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
五刑、五教、五礼综合起来可以看做是后世法家和儒家的萌芽思想。
也正是基于此,秦孝公能大胆任用商鞅,一往无前实行法家治国思想,实际上整个秦国700年历史都有法家思想的影子。
而楚国的远祖则是一位祝融,祝融是远古时期的火神,后来成为三皇五帝时期的夏官火正官名,是观测天上火星火宿和主管地上火事的官。《周礼》里说,祭祀祝融为灶神,这个习俗直到现在农村仍然保存着,祭灶是重要的民俗活动。
祝是男巫师的意思(而巫一般是指女巫师),融是火盛大通透之貌,祝融就是主管火事的巫师。楚国的远祖吴回就是五帝时期一位著名的祝融。
《白虎通·五行》记载:“其帝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属续。其精为鸟,离为鸾。”
楚人认为凤凰是火神祝融不死的化身,寄托了楚人对火神祝融,对祖宗的无限热爱,楚人将许多鸟兽的特征都集中到凤凰身上,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外形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 。《说文解字》载:“凤之象也,麟前鹿后,蛇头鱼尾,龙文龟背,燕颌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凤凰性格高洁,“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比楚人更早的商人则以鸟为图腾,《诗经》里的《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相传五帝时期的帝喾的次妃简狄吞鸟栾而生契,契因帮禹治水有功而封地于商,契之孙相土首先发明了马车,六世孙王亥又发明了牛车。这便是史书上“立皂牢,服马牛,以为民利”的记载。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很快强大起来,他们生产的东西有了过剩,于是王亥便用牛车拉着货物,赶着牛羊,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称他们为“商人”,一直沿袭至今。所以商人以鸟为图腾,从出土的文物看,楚国文化里的凤凰更像是商朝的图腾鸟,与后世的凤凰大不相同。
崇拜凤凰的楚文化则更加轻灵,楚国的审美、艺术都非常发达,其漆器精美,是春秋战国诸侯各国争相抢购的畅销产品。
秦国人则集成了黄河原生文明对龙的崇拜,据说夏朝人就是崇拜龙的,龙在华夏文化里是司雨之神,在华夏文化的发源地陕西甘肃一带,风雨无常,常导致洪水与旱灾,作为司雨之神的龙自然成为尊崇的对象,龙作为天水(雨)与人的沟通之神成为图腾与凤鸟作为火神祝融的不死之精为人们崇拜一样,反应了古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因为水与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不仅夏朝,夏朝之后的商周也用龙作为旗帜,这在先秦典籍中多次提到龙旗,仅《诗经》中就有“龙旗十乘,大是承”(《商颂?玄鸟》)、“龙旗阳阳,和铃中央”(《周颂?载见》)、“龙旗承祀,六辔耳耳”(《鲁颂?宫》)等诗句。至于龙到底是什么,我们再专文分析。
天上的龙受人崇拜,水中的龙可就享受不了这样的待遇了,水中的蛟龙因为跟弄水导致灾难常成为斩杀的对象,在《西游记》中,四海龙王已经沦为基层公务员,地位较低。
华夏先祖的时代,洪水常发,洪水过后必有旱灾,先祖们是在与水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人对龙即崇拜,又征服,黄河正如一条巨龙,影响着华夏人的生活,只所以说我们是龙的传人,正是这种对自然崇拜与征服的精神体现。
崇拜龙的华夏原生文化雄浑有力,绵绵不绝;崇拜凤的衍生文化,灵巧生动,又坚韧不屈;火神使者凤鸟,水神代表天龙,一对非常有趣的组合,火者阳包阴一言九鼎造句,水者阴含阳,这正是龙凤的形象与含义,合起来就是太极之像,成为华夏人的精神源泉。
中国自春秋战国之后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正是秦所代表的黄河原生文明,与楚所代表的长江次生文明互相交汇的历史,是龙与凤、水与火互相交汇融合的历史,是文明初成之后两只分流互相影响、互相斗争、互相学习并逐渐融洽为一的历史。
秦楚是相爱想杀的关系,秦国统一六国,其实最怕的是楚国,因为楚国幅员辽阔,战斗力很强,这与当年吴国攻楚还不一样,秦是统一天下之势,是真正的灭国之战,而吴国几乎没有办法灭楚,吴国军队虽然攻下了郢都,但楚国贵族的实力还在,贵族门阀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而秦的灭国之战,则激起了楚国全体的战斗力,是真正两国实力比拼。
秦国虽然赢了,但楚国大将项燕临死前又喊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族谶,后面果然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是楚人,陈胜亡后,六国势力的首领项家叔侄仍然是楚人,最后统一天下的刘邦还是楚人。
但秦虽国已亡,战斗力仍在,刘邦正是由于被封汉王,接管了原秦国的势力范围,项羽杀秦军降者二十万的巨大仇恨,让老秦人对项羽恨之入骨,最后正是老秦人的强大战斗力帮助刘邦战胜了项羽,垓下之围对项羽的最后一战中,最先敢到战场并最后杀掉项羽的都是秦人,据考证,分掉项羽身体获功的5个人全部是秦人,包括被项羽视为旧人后被封为中水侯的吕马童和郎中令王翳、郎中骑杨喜、郎中吕胜、杨武。
可以说刘邦是秦楚之战中最后的胜利者,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刘邦将秦楚的力量合流,以楚人之身统治原秦人之地,从而能臣服各方力量,建立汉家天下。
最后秦楚在汉这里汇集,汉朝不仅继承了秦国的制度文化,也继承了楚国灿烂多彩的楚地文化,两者交相辉映庄端儿,同根同源二流相汇,共同构建了汉家汉族的文化基因,相比而言,秦楚之外的区域对汉的影响要小得多。
汉朝之后,继楚人刘邦之后,秦人李渊父子又再次统一天下,是为大唐,李渊父子所依凭的陇西集团虽然夹杂了胡人势力,但其主力仍然是秦人。
唐朝之后的宋,虽然继承了华夏血统,但终宋一朝的领土始终称不上天下,南宋之后更是居于一隅,赵匡胤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烟市),周朝时属燕国,但其祖坟又在河北省清苑县御城村西北,周朝时属赵国,出生地在洛阳夹马营,再往上追,曾祖以上又生活在山西洪洞县,在周朝属晋国。所以宋祖赵匡胤的籍贯追算起来只能说是中原诸国了,宋也只能算是国家概念,算不得拥有天下的天子。
宋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是大明,朱元璋与汉高祖刘邦一样神针记,又都算是楚人,是楚人中的重要一支,淮楚人。
周朝之后两千年的华夏历史,除去被蛮夷野猪拱翻的时间之外,主导天下的人都出自秦楚两国:嬴政(秦)——刘邦(楚)——唐李(秦)——明朱元璋(楚)。
就连明朝末年打进北京城灭掉明朝,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的李自成,也是陕西榆林米脂人,在秦国老都城雍城附近,如果不是吴三桂勾结野猪一起打败了李自成,又会兴起一个由秦人组建的政权。
到了明末清初,一代大儒王夫之躲进深山,不与满清共天地,深刻思考中华存亡之道,写下了多达千万言的《船山全书》,为中华保留延续了思想文脉,王船山是楚人的重要一支,湘楚人。而对王夫之影响最大的则是北宋大儒张载,张载的祖籍在陕西凤翔,只所以叫凤翔,又与凤崇拜有关,与楚文化的源头关系密切,对张载影响最大的又是淮楚人庄子。——在文化源头上,从宋到明清,秦与楚依然在交汇互相影响。
楚国文化从荆楚原始,又分流出湘楚和淮楚两个重要分支,荆楚本身却逐渐势弱,正如周分流出秦、楚两支后,周本身逐渐势弱了。王夫之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湖南人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藩支持的桐城学派又培养了清朝李鸿章,李鸿章本人年青时也长期侍从曾国藩,从秦人张载,到湘楚人王夫之,再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真正把控晚清朝局的仍然是受秦楚文脉影响的湘楚人曾国藩、左宗棠和淮楚人李鸿章。
历史虽然会因意外分流改道,但大方向没有办法改变,这就是深藏于天地人中的风水与文化决定的。
5、百年通利
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96年前,在荆楚人陈独秀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但荆楚人陈独秀没有坚持到底,由湘楚人毛泽东接棒,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得以最后取得了天下。
秦楚的互相影响还在继续,指是到了这里曾左李以后,这样的互相影响逐渐变成了通利,不再是一家主导,红螺湖鸟岛而是互相扶助,合以通利,利国利民。
在共产党成功的道路上,井冈山被称为革命的摇篮,在共产党于大城市上海走投无路之际,是湘楚人毛泽东在荆楚地井冈山创立了根据地,有了这块根据地才有了共产党的立锥之地,为后续成长奠定了基础。
在井冈山被吴越人蒋介石所代表的江南地主阶级围剿之下,被迫撤离的时候,毛泽东所代表的共产党开始了伟大的长征,目的地陕甘苏区,最后在延安落地生根,延安可是秦国的老都城,也是黄帝陵所在地。
革命事业面临劫难之际,中国人还是要回到根子上去,回到了祖地延安的中国共产党焕发出勃勃生机,可以说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荆楚地井冈山,真正成长的圣地还是在老秦都城附近的延安。
这绝不是偶然,正如外面面临事业困难的孩子,最先想到,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回到老家,在祖宗地的摇篮里,在父母亲人的抚慰下李昕瑶,又能生长出强大的新生命力。
据说吴越让人马云在2000年前后遇到互联网冬天时期,在面临生存问题的时候,也是在高人的指点下,带领核心团队去了延安,从此找回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吴越人的祖宗也是在那块土地上,知道自己从哪来,明白自己要到哪去,放弃阿里巴巴的2B业务,走人民路线,做起了淘宝,从此获得了新生。
太祖楚人,太宗周属巴国,秦曾占之,楚后又占之,属秦又属楚,属秦的时间长,且属秦吧,思宗、忍宗都是淮楚人。
陕西富平,属秦时的京畿之地,正宗的老秦人地盘,这里出生过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那就是灭楚大将王翦,王翦的战斗力完全可以排到世界战争史的前列,至少前5名。
秦、楚历史的节奏还在继续,这当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必然。
秦人天生具有低调、务实的精神和作风,秦国当年的崛起就在悠忽之间,一个面临灭国风险的西陲弱国,忽然就强大起来了,在别人都以为秦只是个弱傀政权的时候,他突然就能爆发出强大的力量,以百年之力,十年之功就统一了中国。
回过头来看秦人领袖怎么成功改变秦国的,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秦孝公及商鞅最先做的一件大事是迁都,为什么要迁都呢?最主要的当然是剥离老秦人贵族对新政权的影响与掣肘,这是吸取楚人政权吴起变法失败的教训做出的正确选择。要改革秦国面对强魏的压力,就必须一方面借助战斗民族赵国来平衡魏国,一方面要通过迁都来牵引改革,彻底与老秦人贵族利益脱钩。
这一步是具有很大风险的,如果一招不慎就可能步楚国改革的后尘,所以商鞅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彻底改革军队系统,从原来的氏族势力把控军队,改变为军功至上,不管你是谁,只要,也只有取得军功,才能取得爵位,才能有资格晋升。
军功第一替代门阀资格的改革一方面让平民具有了战斗的积极性,爆发出了非常的战斗力,一举让秦军成为当时的国际一流军队;更重要的,这样的改革是发动群众制约贵族势力的膨胀,有底层群众的支持,有军队系统的期待,才能压制贵族蠢蠢欲动的反改革势力盛鉴。
在搞定贵族,稳定了军队后,有基本盘之后,接着秦国从徙木立信开始,树立政府正面形象,让民心归顺,同时免减赋税吸引三晋民众来秦国耕种居住,对六国商人也诸多优待,让秦国没有难做的生意。
同时,秦国吸引六国人才,不拘一格,为我所用,张仪、范雎是魏国人,商鞅本人是卫国人,秦国后期的李斯、尉缭、郑国、顿弱、姚贾等人也都是六国的人才。
秦国虽然统一天下只用了十年,但前面积累的是百年之功,真正的统一天下的奠基者要从秦孝公那里算起。
回过头来再说一下徙木立信,说起来不算什么事情,只能算是一个炒作,但由此引起民众对秦国的信心是不可低估的,它算一个引子,掀起了秦国的改革大幕,让民众相信现在的秦国是说话算数的,是能办事情的,是能给百姓牟利的,是具有强大执行力的,而不是说说就算了的。
凡事必起于微,作于细,近些年来的“光盘行动”“禁酒令”“八项规定”“六项规定”“反四风”也都是从小事抓起,一步一个脚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逐步让散失的民心重又聚拢,这都是新时代的徙木立信,是开启大时代的小事件,但这些小事件里蕴含着未来的信息,告诉人民,我们想做的是什么,并且我们有能力做到。对于一个经过群龙无首之乱的国家来说,人民的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回顾一下,华夏八千年文明积累谓之“源”,三千年以秦、楚为主要支流的文化传承谓之“流”,两千余年的秦、楚的文化汇集谓之“汇”林球立,五四以来百年的水乳交融谓之“通”,实现华夏民族大兴,兼济天下谓之“达”,源、流、汇、通、达一体相成,8000年来一直在路上,未尝终止,虽国灭而脉不断,寰宇之内唯有华夏。
正如领袖对川普所宣:只有我们的文化是没有断流的,只有我们的人还是原来那些人。血脉相接,文明相承,国域相合,相继为续,注定华夏会有大兴之日。
往来不穷,推而行之,谓之通,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特别是建国以来,这个时间段是中国的“通”的阶段,上接八千年华夏文明,中承三千年文明流汇,往来不穷,推而行之,通利国民,达于华夏文明复兴,我们正出在一个伟大的关键点上,华夏文明到此当有大成。
通则利,利国利民利天下;利则达,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了早就蕴藏了达则兼济天下的仁爱精神和宏伟蓝图,所以,实现华夏民族伟大复兴与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提上日程,前者为中,后者为远,全部达成,是为大兴。
很多时候,即使不用观察什么世界局势,只看我们自己过去与现在,就能知道我们的未来,因为放眼万年的长度,华夏人的源、流、汇、通、达就在那里,不管如何曲折,一直向前。所谓“坐在书桌前,世界飘过来”,大概就是如此吧。
值此华夏通达大兴之前夕,更需要每一个华夏子孙打起精神,努力奋斗,戒骄戒躁,勇往直前,秉承祖先的治水奋斗精神,继承秦人踏实、低调和楚人的灵活、坚韧,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千岛书院好文推荐:为什么没房子的总是你?
全文详见:https://www.p66p.cn/29449.html

TOP